小班語言教育隨筆

  語言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最直接的方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學習各種知識都有最佳年齡期,3至5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的幼兒正是接受語言能力最強的時期,也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侯。因此,如何抓住這階段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好小班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期,促進幼兒語言有效的發展優為關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創設寬鬆、自由、愉快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有話敢說

  幼兒天生對新奇的事物,不同的環境會產生無數的問題。然而從幼兒入園開始,對於新幼兒園陌生的環境,不同的玩伴,幼兒園老師的許多要求,剛上小班的幼兒往往都不敢說話,或者只是用點頭、搖頭表示。我意識到要儘快為幼兒創設一個使他們敢於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的環境。我想這應體現在老師與幼兒關係上的平等,體現在老師對幼兒人格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幼兒有話敢說,有話願說。例如我們班的許多幼兒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平時是爺爺奶奶在帶幼兒,這幾個幼兒來幼兒園都不願意開口說話的孩子,由於平時在家爺爺奶奶缺乏與幼兒溝通,在家也總是看電視而已,這樣使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同年齡孩子交往、不懂得怎樣同外界相處。從第一天來園,我發現了這個狀況後,我就不斷找機會和這幾個孩子多交流,問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如你家裡有什麼人?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最喜歡吃的菜?等問題。不斷積極地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用語言代替點頭或搖頭。在他們還需要更多鼓勵才敢表達時,我會蹲下來,讓他們看著我鼓勵的目光或把他們抱在懷裡讓他們在我的耳邊悄悄地說。在集體活動中,不斷提供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始終積極正面的鼓勵他們,使他們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久而久之,一個學期下來,他們的進步是可喜的,他們不但在班級裡找到了好朋友,而且還勇於上臺朗誦兒歌、參加遊戲。由此可見,寬鬆、自由、積極愉快、和諧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感到心理安全,即使再內向的孩子也會越來越敢說的。

  二、積極開展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有話想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身為接任小班的幼兒教師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對於剛入園的幼兒,很多幼兒剛剛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他們和老師、同伴都需要有一個慢慢熟悉的過程,因此,老師得在精神上積極引導。比如:我就在剛開學的點名活動中,引導孩子學習和別人問候的各種方法,先是讓孩子和小玩偶等能讓孩子覺得親切的物品來進行相互問候,孩子們覺得很親切很好玩,他們也就願意一起來參與了。對於內向不願開口的孩子,我會主動與孩子打招呼,先問候他,並鼓勵他:“如果下次你能跟老師說‘老師早’我會非常高興的”,如果是能力強的寶寶,我會這樣對他說“明天,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和老師、同伴打招呼呢?”另外適時的對幼兒進行獎勵,激發幼兒積極參與語言活動也很重要,我們知道人人都喜歡聽好話,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更何況一個孩子。例如,在開展語言活動時,我常常會用小禮物、貼紙等小獎品來鼓勵幼兒積極舉手發言,效果很理想,有時候一些孩子還會因為老師沒有叫到他的名字而表現沮喪。在此基礎上,老師便可提高要求,回答完整,說的具體的幼兒優先得到獎品。另外引導他們結合主題活動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物件,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的內容,再讓幼兒把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時間久了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並且經常得到鼓勵,在課堂上幼兒也就形成了想說的習慣且有話可說。

  三、為幼兒多方面創造條件學習和發展語言,使幼兒有話會說。

  幼兒在幼兒園的的一日活動中,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為幼兒多方面創造條件學習和發展語言,使幼兒有話會說:首先,可利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語言的學習。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剛入園的兩個幼兒在晨區活動中,為一件玩具發生了矛盾,一方想從對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則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拿走,以致時常會有爭搶玩具、哭鬧打人等攻擊性行為。這時只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給幼兒做示範,讓他們知道在這樣的場景下該怎樣做,如學說“我們一起玩好不好?我們玩具交換玩,好嗎?”教會他們如何邀請同伴一起玩。以後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會根據對方的態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策略,調整語言與他人溝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們應為幼兒提供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並加以指導,使幼兒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能夠更主動完整的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其次,是將語言教育和遊戲活動相合,提高語言交流的能力。遊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最好方式。將語言活動與遊戲結合起來,可以為幼兒營造寬鬆的遊戲氛圍,培養幼兒主動運用語言、主動交往的興趣。幼兒與同伴共同遊戲,是語言交往的最佳時機。如遊戲主題的確定、場地、材料的選擇,以及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兒講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意見。如邀請同伴玩耍,借玩具,打電話,請求幫助等。通過遊戲,讓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得到實際的練習,大大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能力。

  總之,教幼兒學習說話是一種藝術,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我們只有在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中才能發現其中無數的奧妙,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幼兒實施教育,使孩子一個個敢說話,愛說話,會說話,真正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我們教師也應為幼兒創設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讓幼兒感受到交往的快樂,而且伴隨幼兒的終生。

  篇二

  讓動作表演滲透到語言中,是一種創造性的遊戲,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利用本次活動,結合班級幼兒特點,在"情境表演中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方面作了初淺的嘗試。興趣是幼兒學習的關鍵,尤其對於小班的幼兒,更是如此。本節課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正是較好地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而成功地開展了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我選擇了動靜交替的形式開展,開始我就採用拋灑落葉的方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創設秋天落葉飄落的環境,讓幼兒對落葉飄落有直觀體驗。同時活動設計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徵和學習特點,在實施過程中充分讓幼兒通過看,聽,做動作,玩遊戲等形式全面調動幼兒感官參與學習。我始終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能在活動中大膽表現,樂意說,並敢於大膽說,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正如《綱要》中所說的那樣:"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本次活動激發了幼兒表達的慾望:樹葉落在了小船上、樹葉落在了小溝裡、樹葉落在小河裡。。。然後我用一句: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中的樹葉到底落在了哪裡?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很自然地引入老師講述的故事中。接著我採用分段講述提問,角色表演相結合的方法,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師生共同扮演角色,讓幼兒在情景的扮演中學會角色的語言,從而達到老師預設的目標。幼兒從頭至尾處於一種愉悅的情緒中學習,較好地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環境。連今天新來的小朋友和平時一直不願參與的徐志浩小朋友也快樂地參與其中,最後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大圖書一起完整講述故事的氛圍中結束了本次活動。

  當然,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也發現教材中一些"水溝"、"院子"這些詞語由於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幼兒身邊已較少接觸到了,在講述時不易理解,因此,在以後實施過程中可以進行修改,以便更好地讓幼兒理解、掌握。

  其次,幼兒的言語能力是有差異的,能力強的幼兒往往踴躍參與,主動的、有創造性的表演,能力較弱的幼兒則在一旁觀望或勉強講兩句。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引導幼兒以強帶弱,讓能力較強的幼兒帶動能力較弱的幼兒一起參與進來。在這一活動中,我以小組的形式擔任角色表演,他們分別擔任了"大樹"、"草地"、"小屋"、"小蟲"的角色,這樣全班孩子都參與了進來,從而促使了整體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秋葉飄落的動感與幼兒躍動的心靈天然地契合。豐富多樣的樹葉又給幼兒提供了探索、發現、表達的廣闊空間。搖曳飄落的、多姿多彩的落葉就是一方天地、一個世界。我們同幼兒一起進入落葉的世界,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自己的智慧,激發起熱愛大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情感。也是在這一活動中,幼兒克服著自己認知、表達的侷限,突破自己原有水平,進入自覺地、積極地學習狀態。

  幼兒期是語言主動性發展的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參與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大膽參與、主動嘗試的個性。每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幼兒嘗試做一件事,可能會失敗,教師的鼓勵和適當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在表演中尚不熟悉、又困難的角色,如本次活動的"大樹"角色,一開始,先由教師來表演,再去帶動孩子,在每次表演活動時,對積極參與、敢於嘗試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膽怯的幼兒進行耐心引導,及時鼓勵支援,在情感上強化,推動幼兒勇於嘗試,使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

  通過這一次活動的探索和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情境表演不僅提高了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興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幼兒言語的積極發展,為幼兒今後進一步學習和把握文學作品打下基礎。

  篇三

  開學到現在已經三個月了,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這些日子裡,對於他們的語言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的確,小班幼兒由於年齡關係以及認知水平有限,在語言表達上多數不完整,有的幼兒甚至只會使用一些簡單的詞或片語來與別人進行交流,在語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匱乏,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語言方面的培養,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語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創設寬鬆的語言環境引導幼兒主動表達

  我首先從生活上關心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從而產生依戀,讓他們在自由、寬鬆安全的環境下,就會想說,敢說,喜歡說。我常常通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和幼兒談話,引導幼兒主動表達。面對那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孩子,編一些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兒歌來幫助他們。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搓搓,小手變乾淨了”,使孩子在學習洗手的同時練習念兒歌,發展了語言。

  二、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在主動求知中學習語言

  給每一位幼兒都提供“說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能主動發言的幼兒,不論孩子當時說的對與否,都首先肯定幼兒積極主動地態度,當孩子得到老師的肯定之後,自信心增強“說”的慾望增強。鼓勵孩子養成說前先想的習慣,把想和說有機結合起來。針對幼兒說話不連貫,經常是一問一答的情況,可以採取提供連貫性的詞語成句子的方法,使幼兒把問題割裂開來的思維連貫起來。如:在講述活動中讓幼兒用“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把一句話講完整。注意語言的規範性和完整性。讓孩子在不經意的同時學習發展語言,平時舉手發言也要求幼兒用關聯詞語把一句話講完整運用這些方法訓練幼兒思維的邏輯性,使他們初步掌握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一段的方法。

  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滲透於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是日積月累的一個過程。不但要給幼兒創設語言環境,支援幼兒語言的發展,還要關注幼兒語言在一日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各種手段與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