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點滴故事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時候相信各位父母都有自己與孩子間的一些小故事,為了幫助家長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點滴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點滴故事

  一、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當一群孩子在一起,即使不認識他們的家長的時候,但看看孩子言行舉止,就能夠大概知道家長的言行舉止、性格特點。因為,大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盡收眼底,而模仿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具備天生超強的模仿力,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用詞,都是他們綜合了所見所聞的大量資訊。

  記得一段時間,由於自己工作繁忙,回到家後就沒有精力陪孩子,也沒有很好地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都由奶奶幫我們帶孩子,我們也很放心。另外奶奶也經常提醒我,別和孩子急,要讓孩子快樂,之前理解不到,後來感覺到自己有時與孩子複習功課或交流時,孩子經常會哭,甚至發脾氣。有一段時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經常會和家人及她最愛的奶奶發脾氣,我看到後內心十分著急、難受,並嚴厲批評他,但效果並不好,孰不知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自己的日常行為情緒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一本書中看到,善於接納、忍耐雖然是需要的,但都不是上策,最好的是改變習慣性的情緒,使負面情緒不產生。我之後就非常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自己再怎麼急、再怎麼氣,也調整、轉化為一種和順、溫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不讓孩子成為自己負面情緒的出口。

  人們都說“自己的孩子怎樣都是可愛的”,無論是小脾氣、小任性等,但是身為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要樹立好的榜樣。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育兒也是育己。發現孩子的問題時,要及時審視自己,從父母身上找原因,進行改正,這樣才能向孩子傳導好的習慣,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我覺得,做父母一定要謹記時刻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盯著你呢!有了孩子這面鏡子,也使父母有了改變和提高自己的機會,而父母的改變也使孩子發生了變化,讓教育在無形中產生效果。

  二、尊重孩子的感受

  中國孩子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操心、最負責的。掙著有限的錢,承擔著無限責任,而且還心甘情願、樂此不疲。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盡最大能力為孩子創造成長的良好條件。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毫不吝嗇;補習班、文體班、大班、小班,狂轟濫炸。只要父母認為是對孩子有好處的,不管是生活的、學習的,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都會想方設法、自動自覺、一股腦地提供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還不高興;孩子有意見,父母更生氣;孩子拒絕了,簡直要崩潰。心想,這孩子怎麼這樣不懂事,父母搭進金錢、費盡時間、付出心血、受苦受累,不都是為了你好嗎?太不可理解了!實際上,不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父母不理解、不瞭解孩子,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只是一味將自己所謂良好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有時不但費力不討好,還會讓孩子也承受很大壓力。

  我們給曉龍報的課外班是不多的,最少時就一個,一般情況是兩個,有一個學期我們給他報了三個,最初很正常,到學期中段時,曉龍開始感到煩悶、不開心,總說太累了,但我們也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直到老師告訴我們,由於學校課程越來越重、作業越來越多,上課外班成了曉龍很大的思想包袱,對正常的校內學習都產生影響,成績也不穩定,讓我們考慮一下是否取消一些課外班。我們雖感到意外,但也一下意識到了只想給孩子加碼,卻忽略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他需不不要課外班、上什麼課外班、是不是這個時候就上課外班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好像都是我們自己替孩子決定,而沒有聽一下孩子的意見,或者即使孩子說了,我們也可能不太當回事,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無形中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達到不理想效果。想到這些,我們就馬上取消了兩個課外班,孩子也恢復了往日的歡樂,學習成績也保持得很好。

  其實,我們在平時在與曉龍交流時,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引起他的“不滿”,反過來對我們說,“真不會聊天,不跟你們說了”,或者說“小孩也是有尊嚴的”。聽了這些,我們多是哈哈一笑,沒太當回事。但這恰恰需要反思,我們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應該完全聽父母的,也不要以監護人、保護神這樣居高臨下的心態去對帶孩子。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孩子一旦發覺父母能夠理解和體諒他們的感受,往往就能夠自己來設法處理問題,孩子反饋出來的結果,也往往會超出家長的想象。

  三、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相信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每個父母都想找到“成龍成鳳”的“葵花寶典”。教育方法可謂汗牛充棟、五花八門,“各莊地道都有很多高招”,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煞費苦心、求仙訪道、各顯神通,都有自家的獨門祕籍。但怎麼才算是最好的教育呢?我們體會,只有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才說最好的教育,也就是孔子所倡導、實踐的因材施教。中國文化是講中庸的,其實就是適度的意識。就像我們幾百年、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也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比如,我們既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既說“大丈夫寧死不屈”,又說“大丈夫能伸能屈”;既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些都需要辯證理解、合理運用。教育孩子也是這樣的,有的方法雖好,但首先還是要看適不適合孩子,而不能一條道跑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我們一方面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最好,另一方面又羨慕鄰居家的神童。但鄰居家的教育方法就對孩子一定有效嗎?

  對於曉龍,我們也是在不斷摸索、總結教育方法,既要變,也要不變。變就是不強求一種模式、一個模子,根據他的特點和興奮點進行調整。比如對於閱讀,曉龍不是那種十分著迷看書的,但喜歡聽書,每天晚上不給唸書聽就不睡覺,哪怕再困也要讓奶奶念。有時孩子不能集中大段的時間去學習,就化整為零、見縫插針地進行學習。不盲目去讓孩子做超出他年齡能力的事情,可以嘗試,但順其自然。不變就是必要的原則不能變,處理同樣的事情采用同樣的標準,不能今天允許孩子這麼做,明天沒有任何理由卻告訴他不行,這會造成孩子的思維混亂,時間長了孩子也不會聽你的了。還有就是堅持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品行不變,這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基石,是永久的修煉。比如,寬容、隨和、感恩、責任、自信、自立、自強,正確面對榮譽,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人生是長跑,贏在起跑線固然可喜,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到終點。

  家庭教育技巧

  1.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

  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講積極情緒時說,我們應該刻意地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樣給自己增加積極的元素。具體該怎樣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儲存記憶,延長美好。就是說,給好事拍照、錄影、寫日記記錄、存檔,經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質量,就要培養孩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做事情的習慣。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學會做事情時合併幾件事,這樣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實際上養成了分心的習慣。專心地吃飯、打電話、走路,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多。

  3.隨時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現在的家長們對能力上關注過多。我們可以這樣想,孩子長大後,哪樣能力有機會得到發揮,這很難說,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卻是處處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沒被荒廢,但性格和品格卻永遠不會。

  4.對成長感的識別和強調

  我發明了這個詞:成長感。我們成年人都會在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時感到欣喜,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更是他們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當孩子有進步時,我們及時指出來,讓他看到,告訴他,你記得不,你去年、上個月還是什麼樣呢,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

  進步、提高、成長,這是最能體現孩子自身價值的。隨時抓住時機,發現具體的進步,告訴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

  父母教育孩子的建議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1.教育孩子的經典勵志小故事

2.關於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3.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4.教育孩子經典小故事

5.父母教育孩子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