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育兒知識

  六歲的孩子,像一個學有所成的小大人一樣,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思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篇一

  孩子社交爸媽做什麼?

  你的孩子是整天把“我的朋友×××”掛在嘴上呢?還是從不提及別的小朋友?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絕,不僅會造成情緒上的傷害,出現害羞、恐懼、自卑等等的不良心理症狀,也會影響日後其他性格的發展。

  作為父母,在寶寶交朋友的問題上,究竟能幫上什麼忙?

  ■ 應當引起注意的事情:

  1、 孩子幾乎不說關於其他小朋友的話。

  這表明孩子可能沒有朋友,交往出現障礙。

  2、 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

  這表明孩子在交往上出了問題,在某些方面“不受人歡迎”,或是過於自我。

  ■ 正確評估孩子的交往能力:

  1、朋友不一定越多越好。

  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說明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沒有問題,因此,即使你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也不必太擔心。

  2、敢大聲說話,表現開朗的感覺,不一定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3、 禮貌周全是基礎。

  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孩子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通常禮貌周全的孩子更容易交上朋友。

  4、 對人說話的時候是不是能看著對方的面孔?

  正視對方,傳達出誠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孩子如果在說話時不看對方,感到羞怯,也不要著急,給孩子時間,並注意引導。 ■ 不要這樣做:

  1、只同意孩子和“聰明”、“優秀”的小朋友交往

  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內心也更平靜。

  2、過多介入孩子之間的交往

  如果孩子遭到同伴的欺負,不能在旁邊煽風點火,當孩子抱怨同伴的不是時,父母只需作個聽眾而不要加以任何評價,才不會讓孩子走向孤立。

  3、給孩子加“標籤”

  當著孩子的面,評價孩子膽小、內向、羞怯……只會給孩子心理暗示,使之更封閉自己。

  ■ 提醒:

  兒童心理學家說:父母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最佳教練,以身作則是不二法寶。

  篇二

  要不要上學前班

  面對一股“學前風”,你是不是也覺得應該讓孩子上學前班去‘規矩規矩’。還有,別的孩子上學前班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怕他以後上小學跟不上啊……但是,我們聽取了眾多幼教專家以及過來媽媽們的經驗,給你的建議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不是最差,最好別上學前班。

  ■不上學前班:

  - 幼兒的生理原因。5~6歲的幼兒小肌肉群、脊柱、大腦尚在發育過程中,如果他們此時長時間握筆、靜坐,每天不能午睡,不利於其健康地成長。

  - 幼兒的心理原因。5~6歲的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一般在20分鐘左右,此時最適宜他們的學習形式是遊戲,在遊戲中他們能獲得有益於終身發展的知識,也可以提高能力。如果孩子過早地進行書本學習,很容易造成其厭學。

  - 師資方面的原因。學前班的老師一般由小學老師或從社會上聘任的人員來擔任,他們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方式很可能不十分了解。幼兒園的老師大都是幼師畢業 的,能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遊戲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由於幼兒園老師與孩子已經相處一段時間了,所以師生間的感情會很好,對老師提出的學習方面 的要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讓孩子發言

  孩子已經是一個可以“拿主意”的小人兒了,不妨聽聽孩子的意見,看他願意上學前班嗎?他的意見基本可以決定他在學前班是否過得順利和快樂。

  ■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幼兒園生活

  其實,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學前班,孩子都能學到很多知識,豐富自己的情感,兩者的差異就是前者更側重在玩中學習,在遊戲中獲得知識;後者則在教學形式上更貼近小學的學習方式,孩子們坐在教室裡,在老師的引領下讀書、寫字。

  孩子的一生都可以學習,但他的童年卻只有一個。因此,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長,我會選擇讓他擁有一個完整的幼兒園學習生活,在七彩的童年裡盡情撿拾成長的快樂。

  ■幼教專家嶽穎觀點:

  大班幼兒***5~6歲***正處在從學前期發展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他們的身心要發生一定的質變,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把握好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教育規律,幫助幼兒克服這一銜接的困難。

  孩 子的成長是有其自身規律的。五六歲的孩子是應該發展興趣、愛好,培養思維方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應該在“玩中學”,而不是像小學生 一樣規規矩矩坐在課堂裡。違背孩子年齡規律,強制孩子要“坐得住”,很可能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最終得不償失。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精力過盛,可以 讓孩子進行廣泛的涉獵,而不應該是“為學習而學習”,讓他過早接受所謂的“正規訓練”。

  篇三

  別讓孩子過度依賴電視機

  觀看電視已經成為了當代家庭常見的一種日常消遣方式,而這種消遣方式也深的孩子們的喜愛,適當的娛樂對健康生活來說是有必要的,但若是長時間呆在電視機螢幕前那就不要了,現在也有一種病叫做電視病已經漸漸的在兒童群體中出現。

  兒童電視病並非所指是生理疾病,而是一種習慣上引發的疾病,並且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孩子過於沉迷電視帶來的精彩而減少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影響了日常生活,例如部分孩子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但是到了課堂卻變得消沉懶散,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和父母關係緊張等,這些症狀統稱為電視病。

  兒童電視病高發於家庭關係緊張的家庭,例如父母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讓孩子整天呆在家裡面,孩子沒有事情好做感到無聊了就會長時間的看電視,另外一些父母關係緊張也會引起孩子對於現實生活的焦慮,他們為了逃避現實而選擇觀看電視,其結果是孩子越來越沉迷電視不可自拔。

  長期沉迷電視的孩子會表現出生活消極,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電視病已經成為了社會熱議話題,也應該引起父母們的注意,預防孩子電視病,關鍵還是要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積極的樂趣,創造一個溫馨愉快的家庭。 首先,父母要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工作忙碌的同時家庭教育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此外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和社會有更多的聯絡,讓他們能夠跟自己的小夥伴有更多的接觸,多做些戶外運動,轉移孩子對電視機的注意力。

  總結:家長對孩子每日觀看電視的時間以及內容都要做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內容上要有所控制,讓孩子看些傳遞積極正能量的內容,同時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等,促進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