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有哪些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是戰爭是矛盾的匯聚點,人性中的善與惡也在其中展現,關於戰爭的小說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推薦的好看的戰爭小說,歡迎參閱!

  好看戰爭小說

  《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一部嚴肅的、諷刺性極強的小說。通過這部小說,約瑟夫·海勒將他眼中的美國社會展現在讀者眼前。這個社會處於一種有組織的混亂、一種制度化了的瘋狂之中,這個社會的一切只服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荒誕邏輯。通過“第二十二條軍規”這個象徵,讀者也可以看到戰爭、美國社會及其官僚機構的荒誕、瘋狂和不可理喻。

  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非常簡單: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在義大利厄爾巴島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皮亞諾薩小島上,轟炸手約塞連上尉像只驚弓之鳥,在一片混亂、荒謬與恐怖中,置一切權威、信條於不顧,為儲存自己的性命而進行著幾近瘋狂的努力。在這個島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戰飛行。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裝病住進醫院,因為他發現唯有這裡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後,終於開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02、《法蘭西組曲》

  《法蘭西組曲》創作於歷史的戰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繪了1940年的巴黎大逃亡,當時法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捲入了這場悲劇性的混亂之中。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沒有放過逃亡中呈現出的怯懦,同樣也沒有放過人民在這場逃亡中顯現出的團結一致的微弱火花。畫面中有被情人拋棄的婦人,有大資產階級顯貴,有堵塞了法國各條公路、在突如其來的轟炸中受傷而被丟棄在農莊的傷者……接著,敵人佔領了這塊麻木而驚恐的土地,布西小鎮不得不迎來德軍的進駐,而佔領軍的出現引發出居民的挫敗感,人們醒來了……

  在讀者幾乎已經忘記古典小說家魅力的時代,內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後幾年的痛苦和光彩奪目的才華,以虛構世界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那個曾經的過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03、《被遺忘的士兵》

  《被遺忘的士兵》以流暢的第一人稱文筆,講述了作者在這3年人類歷史空前殘酷屠戮中的個人見聞,文字描述生動、翔實,深刻刻畫了作者的感受和經歷。該書內容極其樸實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憶跨越了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對此類風格書籍的拘囿和轄制,深刻反映了普通個體生命在人類歷史殘酷舞臺上的無足輕重。

  作者參加了德國與蘇聯的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以及德國本土的防禦戰,他的回憶側重描述這些戰役的細節和士兵在殘酷戰場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紐約時報》評價說:“讀完此書的任何人都永遠不會忘記它。”許多讀者認為是“*震撼人心的戰爭回憶錄”。

  04、《西線無戰事》

  故事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人公保羅和他的三個同學受“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欺騙宣傳上了戰場。在戰爭中他們目睹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眼看著一個個戰友相繼死亡,他們的英雄主義幻想破產了,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這部小說是一戰時期被毀火的德國青年一代的控訴書,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以異乎尋常的真實、毫不留情地揭開了這場所謂神聖的、美麗的戰爭的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經典的戰爭小說

  《永別了,武器》

  故事講述了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義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義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海明威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以戰爭與愛情為主線,吟唱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堪稱現代文學的經典名篇。

  戰爭小說《西線無戰事》簡介

  《西線無戰事》***德文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 英文原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發表於1929年,以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名字發表在《福斯報》***中間名“瑪利亞”用以紀念其母親***,翌年單行本出版,共分十二章。

  我是一個高中生,叫博伊默爾。1914年8月,德國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的老師是一個好戰分子,積極鼓勵我們投筆從戎,去當步兵。我們的校長也不停的向我們進行長篇大論,於是,我們來到戰場,我們一起來的有4 名同學,其他三個人是喜歡深思的克羅普,在炮火中還苦苦背誦物理定律的米勒,對女人興致頗高的勒爾,那年我們都是19歲,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4 個人,有我們的“首領”、堅強機智的老兵卡特辛斯基,一心思念家鄉與愛妻的農夫德特林,身體高大的挖煤工夫韋斯特 胡斯以及食慾驚人的鉗工恰登。

  我們8人雖都來到戰場,但是不論是誰,都不清楚我們為什麼出來打仗。初入戰場,進入火線,參加戰役時我們帶有各自不同思想感情及遭遇,在這裡,我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情同兄弟。

  進入軍營,我們首先受了10個星期的軍事訓練,這段時期所進行的培養改造,比在學生時代的10年更具有決定意義。我們懂得了,一顆擦亮的鈕釦要比4 卷叔本華的著作更為重要。我們先是驚訝,接著怨恨,最後是滿不在乎。我們承認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靴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操練。

  就這樣,我們這群抱著愛國熱心的年輕人,懷著對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門,經過短期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然而一到前線,我們原先對人生乃至戰爭的理想以及那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全都破滅了。

  在前線,我為所目睹的一切痛苦不堪:我們骯髒得自己都難以忍受,渾身蝨子而且不時飢寒交迫;聽到的是槍炮聲與轟炸聲,要不就是犧牲的人在臨終前的慘叫聲;看到的是硝煙瀰漫、一片火海以及遍地血流和屍體。前線是一個神祕的漩渦……我總覺得那渦流的吸引力正在緩慢地、無法逃避地、不可抗拒地把我吸進去。我不住的為瀕臨死亡、走向天國的戰友默默地禱告,但每次禱告都被現實徹底擊碎,我在戰場上變得有些嘮嘮叨叨,在看到一個人的死亡之後,我不禁自言自語道:“我親眼看見他死去,在這之前我還不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

  在臨近敵人時,我們就變成了危險的野獸。我們不是進行戰鬥,而是為了免遭毀滅在保衛自己。在爆炸的衝浪中,我們充滿殘暴,使我們變成攔路搶劫者,變成凶手,變成我們所知道的惡鬼。

  每次惡戰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正在不斷減少,有的新兵一上陣就被槍彈擊中。而停火後的戰場,一眼望去:有人還活著,但他們的頭蓋骨已經給炸開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們的雙腿已經被炸斷,他們僅仗著炸剩的殘肢一步一步艱難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著自己被炸爛的膝蓋,用手在地上爬了兩公里的路程;還有士兵,趕到急救站時,人們發現他的腸子被堆放在他交疊起來的手上;人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沒有嘴,沒有下巴,沒有臉孔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校長所說的光榮與自豪感,反倒為痛苦和死亡困擾著。

  戰爭是這樣殘酷無情,而且,在前線,戰場猶如一個籠子,沒有誰能解救自己,士兵們不得不在裡面擔驚受怕地等待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穿梭的炮彈的網路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們頭頂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著,都出於偶然。

  這時,只有大地是士兵唯一的親人。大地對於誰都沒有像對於士兵那樣具有重要意義。當士兵長久地、有力地緊貼著大地的時候,當士兵怕被炮火轟死,把臉和四肢深深地埋在大地的懷裡的時候,大地就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母親。可是,有時大地往往是永遠地把他抓住了。

  有誰能活著從大地上爬起來,他就是一個幸運兒,但也有活著卻不能自己站起來的,於是他們就被關進了另一個沒有槍炮聲的戰場--軍醫院。那裡的情況也是一樣糟糕,經常沒有好醫生和護士,傷員太多而人手太少,更缺乏醫療器具及必要的藥品。這裡,同樣充滿了疼痛、呻吟和恐懼,有的傷員沒有在戰場卻在這裡嚥了氣,有的沒有斷氣,就被送進了"死屋",孤零零地等待死神的降臨。

  夥伴們一個又一人地離去了,有的死在戰場,有的死在醫院。我也受過傷,痊癒後又回到前線。在一次戰役中,我把我最好的朋友、受傷的卡特費盡力氣從戰場背到急救站,但是衛生員卻告訴我說:“你本來可以不必這樣費事的。”原來卡特在我背上的時候已經中彈死去了。

  這樣,除了恰登,我是班上其他7 個人中的最後一個了。我終於等來了停戰,對於戰爭毫無好感的我想著回到故鄉重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禁不住發出感嘆:“要是現在回去,那我們將會厭倦、崩塌、耗竭,沒有根底,也沒有希望。我們將會再也找不到我們的道路。”

  回到後方後,人們對戰爭痴情依舊,並嘲笑我對待戰爭的態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來,“我們年紀很輕,才20歲;可是對於人生,卻除了絕望,死亡,恐懼以及與悲痛的深淵聯絡在一起的迷惘淺薄之處,一無所知。這些年來,我們的工作就是殺人——這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個職業。我們對於人生的知識僅只限於死亡。今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上一代會回到工作崗位上去,戰爭會被忘掉。而下一代將把我們看作是多餘的人,把我們推到一邊去。而我們自己,有些人將會適應,還有些人只是順從。而大多數將會茫然不知所措:歲月流逝,到最後我們將歸於毀滅。

  我又重新回到戰場,1918年10月,我陣亡了。據載:“他是往前面撲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樣,臉上沒有多少痛苦的感覺,有的是一種沉著,差不多是滿意的樣子。”

  那一天,整個前線是那麼沉寂和寧靜,戰報上有一句話:西線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