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

  六年級是我們在小學的最後一年,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彙總,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整理***一***

  1.文言文兩則

  1.《學奕》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奕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 4.理解句子。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3***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兩小兒辯日》全文翻譯: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聯絡生活實際,你能從這連個故事中悟出什麼道理嗎?把你的感悟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

  答:***1***《學弈》告訴我們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兩小兒辯日》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匆匆

  1. 《匆匆》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朱自清的作品還有《綠》、《背影》。 2. 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3.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4.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5.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答:用排比的句式描寫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在描繪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答:作者運用極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極小的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答: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默思,“日子從水盆裡過去”“日子從飯碗裡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答:作者把自己八千多個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6.作者是怎麼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再寫幾句。 答:***1***作者列舉了生活中的具體細節,表現出了日子來去的匆匆。

  整理***二***

  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拼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知是樹,人也是一樣,再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4.朗讀課文,說說種樹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答:***1***奇怪的做法: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也不確定,時多時少。 ***2***這樣做的原因:模仿老天下雨,讓樹木適應環境,學會自己在土地裡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生長。 5.讀下面的句子,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裡的“不確定”是什麼意思?聯絡生活實際,你能想打哪些“不確定”?***

  答:①“不確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②在生活中也會遇到不可預料的情況,如考試下降,家人下崗了,生病了,朋友之間鬧矛盾等等„„ ***2***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答: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鍊,學會自己在土地裡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生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說明他種樹成功了。

  6.北京的春節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夕陽、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1***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

  ***2***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其他略寫。

  ***3***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整理***三***

  北京的春節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夕陽、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1***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

  ***2***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其他略寫。

  ***3***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

  5.重點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答: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答: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3***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答: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裡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

  ***4***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答:“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裡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麵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全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使整篇文章顯得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記在心裡的感情。 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 ***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 ***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鬥爭。 ***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 3.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

  ***1*** ①我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裡去„„

  ②後來聽母親說„„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 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