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複習計劃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那麼在複習階段,教師應該怎樣制定教學計劃指導孩子們做好品德與社會的複習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篇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資訊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新增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裡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規定,“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本冊教材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以“尋根問祖”、“可愛的祖國”、“我們同有一個家”三個單元的篇幅達成《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點

  ***1***教材的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結構創新,主題構建,範例原則。講究層次,引發問題,資訊單元豐富***。

  例:以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古代文化名人三個主題勾勒出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傳承,凸顯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單元裡,教科書從國土教育***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方面***與“沿著江河走下來”***黃河、長江***兩個主題的學習,通過對祖國疆域縱向、橫向的空間分佈形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單元裡,通過對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內容最顯著的變化是點式呈現,課程觀念和目標發生了根本變革。

  ***3***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 。

  ***5***教材引導教師自主引發教學思考。

  二、本冊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困難與解決

  1.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都源於生活。有的是學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們間接可以觸控到的生活。由於間接生活與學生有距離,教學中的困難可以用如下方法解決:

  ***1***幫助學生運用直接生活經驗來感悟

  ***2***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2.運用形象思維拉動抽象思維

  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認知有著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本冊教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地圖作為形象認知的中介,幫助學生接受抽象認知的內容。

  篇三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26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 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 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小學生要學法守法。

  6、 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7、 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