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報告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 ,是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半獨立到獨立的過渡時期 ,這一時期迫於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 ,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形成了各種複雜的心理誤區和障礙。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報告,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一、大學生心理狀況現狀

  ***一***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更好

  對於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對於大學生活與學習還很迷茫,這一不熟悉的環境讓他們充滿了“恐懼感”,在面對一些挫折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多為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以至於在一些大問題上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嚴重的後果就導致心理不健康。而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一些問題會隨之解決;

  ***二***非獨生子女心理狀況比獨生子女好

  在中國的特殊體制下,獨生之女比例相當之高,然而面對一些問題,還得得出客觀的判斷。非獨生子女其所在家庭情況有著兄弟姐妹,從小與年齡相仿的人相處較多,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強,因此其心理狀況普遍好於獨生子女。

  ***三***來自非城市的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於來自城市的學生

  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學生,競爭意識較強,並且從小耳濡目染承受壓力的能力也較強,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相對於來自非城市的學生較低。

  ***四***女生心理狀況普遍不如男生

  男女性格上有著很大的不同,男生更富於冒險,解決問題能力較強,普遍而言,抗挫折能力也高於女生,所以其心理狀況總體而言好於女生。

  ***五***性格開朗的學生心理素質普遍好於內向型學生

  性格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大的影響。性格開朗的學生,其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其生活學習中都有著明顯的表現,面對困難,所表現出的自信、決心與自我調節,使得這類學生遠離了心理問題。而內向型學生則相反。

  二、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1.學生進入大學後,交往的範圍比以前有所擴大,想著要和別人去交往,在不知怎樣去交往或交往失敗後,而導致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語。

  2.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由於家庭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從小缺乏集體環境,家長的過分包辦,使之缺乏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由於交際困難,導致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而又因無傾訴物件,導致心理疾病。調查顯示,交際問題已成為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對網路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一些大學生由於交際困難而在網路裡找心理滿足,再者網路裡也有很多精彩的東西,他們沉溺於網路,染上網癮,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人正常的認識,情感和心理定位,還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不利於大學生健康性格和健康人生觀的塑造。

  ***三***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

  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對新的環境,人際關係,教學模式不適應,未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帶來系列問題,有的自信心下降,有的得了考試恐懼症,造成心理失調;還有一些學生進入大學感覺現實中的大學與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相差甚遠,導致心理失衡,如不及時調整,就會變得失落,自卑,抑鬱,有的甚至會退學。

  ***四***學習與生活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來自所學專業非所愛;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不當,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壓力,使之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導致出現強迫,焦慮甚至精神分裂。生活壓力主要是一些大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為人處世,再者有些大學生生活費家庭不能負擔的起,這對於來自農村和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來說,感受尤為強烈,由於怕被人看不起,怕受人冷落,及自身的懦弱,自卑的性格導致他們不能以積極的心態採取緩解行動,從而更加重了心理負擔。

  ***五***情感困惑和危機

  現今大學生戀愛已相當流行,但因戀愛而造成的情感危機卻是誘發他們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許多工作人不能正確看待戀愛問題,戀愛失敗往往導致學生心理變異,有的甚至因而走向極端,造成悲劇。

  ***六***就業壓力大

  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及就業市場的不景氣,致使找工作越來越難,這無不造成大學生過重的精神負擔,使他們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便隨之產生。

  三、對於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學習並掌握心理知識

  大學生可通過自學、聽講座、課堂學習等途徑,學習並掌握好心理知識,它將有益於大學生從理論上正確理解和認識自身所出現的心理問題,是大學生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論武器。

  ***二***積極參加校園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不僅豐富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勤工助學、社會調查、科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鍛鍊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徑。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外文體活動,是大學生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人際關係也會得以加強。在今天強調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大學生更應積極地參加各類文體活動,鍛鍊身體、培養能力、磨鍊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學會自我調節

  自我心理調節是指個體通過自己的認識、言語、思維等活動調節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以達到保持和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過程。大學生的自我調節方法很多,例如:自我暗示、合理宣洩、目標取代等等。合理的使用自我調節各種方法,給心靈放假,心理問題便遠我們而去。

  ***四***正確認識困難和挫折

  生活因充滿坎坷而美麗,一個完整的一生是在面對挫折,而後解決問題中度過。應將每次困難看做自我提高的過程,笑看人生起起落落。

  四、總結

  只有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適應各方面的壓力、更好的處理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這樣社會才能穩步健康的繼續發展。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高校、社會以及家長必須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溝通給予指導,引導大學生走出心理困境,以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

  篇2

  【摘要】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大學生生存競爭和壓力的增大、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面對社會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對自己期望值很高卻對挫折承受力又不強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都在發生深刻而劇烈的變化,承受的心理壓力和麵對的心理問題遠大於以前,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情感和就業壓力明顯增大。所以瞭解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應該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有用之才。為此我針對此問題對周邊同學進行了心理健康問卷調查,通過此途徑找出實際問題所在並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希望為廣大同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成因 解決途徑 建議

  前言

  近期,高校死傷事件頻發: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屍事件;復旦大學發生室友投毒事件,起因是生活瑣事導致;南昌理工學院一大一女生15日晚墜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殺可能„„人們在震驚和惋惜的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原國家教委曾對12.6 萬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20.23%,每年全國高校學生因失戀、考試失敗、人際衝突、生活受挫等自殺者達數十人之多。據上海高校的調查,在200 多種令大學生煩惱的原因中,人際關係、學生、異性、對未來的擔憂各佔20% 。

  隨著大學生獨生子女及貧困生的大量增加,這些心理問題將更加突出,如果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加以認真研究解決,不僅將嚴重影響未來高階人才的質量,還將誘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已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才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威脅,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已成為當今社會和各高校關注的重點,為此我對同學之間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通過問題的發現了來解決這一問題,為廣大緩解心理壓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問卷***詳見附錄1***

  一、 調研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調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學之間採取隨機抽樣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本次調查藉助騰訊QQ進行問卷發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學的支援。這次調查一共發放了120份調查問卷,調查物件為本科及大專的在校大學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價值的問卷。這次調查得到了同學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價值和較高的可信度。

  二、 調研分析

  ***一***、人際關係問題

  根據調查可發現,有的大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自負的心態,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總想表現自己,經常抱怨別人不理解、不體貼、不關心。有的大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例如調查中發現有4%的同學當自己不受到別人理解時會和別人衝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學會有不同程度的怨憤和心情壓抑!不願和同學交流、合作,一心只讀聖賢書,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此外,大學生之間由於個性、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產生衝突,導致有些大學生相互冷漠,甚至仇視打擊對方,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在內心積聚心理問題,極易產生心理疾病。

  ***二***、學業問題

  調查發現14%的同學認為大學生活就是三點一線之間教室、寢室、食堂缺乏激情與熱情枯燥乏味。據瞭解學業上的主要問題是:***1***學習壓力大;***2***學習動力不足;***3***學習目的不明確及學習成績不理想;***4***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三***、戀愛與性的問題

  大學生大都處18 ~ 25 歲的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髮展過程已進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趨向成熟的階段,不少大學生開始談戀愛,但在如何處理戀愛與性問題上常常感到困惑。

  ***四***、情緒問題

  在情緒方面調查發現,12%同學不敢在同學面前大聲說話 ,這反映了一些情緒問。進入大學後, 社會角色的換位引起了大學生許多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學生易出現的情緒困擾主要有:***1***抑鬱。抑鬱是大學生最為常見的情緒困擾。如得不到及時的心理諮詢及治療,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造成嚴重後果。***2***焦慮。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喪失、失敗感、罪惡感的增加等,是由幾種情緒混合而成的情緒體驗,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內向, 常常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總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實踐,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華和進取的時機。***4***冷漠。一般表現為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既不與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閒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樣子。從表面上看,冷漠的學生是無動於衷,實際上一些學生內心十分痛苦,有很重的壓抑感,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將產生嚴重不良後果!

  ***五***、做法分析 經驗與啟示 存在問題及原因

  據瞭解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也有發展過程中自身主觀的因素。社會因素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物質文明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處於不穩定階段,心理素質還十分脆弱,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混亂和情緒的起伏不定,致使他們心理複雜而動盪不安。家庭因素現在的還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下來嘴裡就含著金鑰匙是家裡的寶,從小的嬌生慣養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因素,大學生個體因素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心理個體的人格缺陷大學生的人格結構較複雜,影響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導致其人格發展有缺陷。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發展缺陷,表現為孤僻、冷漠、多疑、悲傷、急躁、衝動、固執、好鑽牛角尖、易偏激、驕傲、虛榮、以自我為中心等。自我意識缺乏客觀性和正確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髮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是個性發展的最集中的表現之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大學生對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有濃厚的興趣,但卻常常缺乏客觀性、正確性。有時自我感覺太好而自負驕傲,自我期望值過高,偏離實際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時,又因偏離而出現逆轉,走向對立面,產生自卑情緒,自我評價過低,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大學生最為關注也最感困惑的問題之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也影響到大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說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惑最多、最直接的原因。生活環境變遷,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環境的巨大變遷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生活環境的變遷對新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結論與建議

  對於以上調研結果發現的問題我向大家提出我個人的看法以及意見希望能對大家未來就業有所幫助。

  1、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中,我們應該應當更加積極主動,而不應該等

  待他人的主動。而師生關係中學生的積極主動顯得更加重要。大學中老師不再是中學時代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結合的老師了,大學中的老師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任課老師也一般在課堂上才能見到。因此,在師生交往中的主動權就掌握在學生的手中。當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主動找老師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可能的話儘量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絡,這也是對學生非常有利的。

  2、同學之間的長時間相處,尤其是舍友長期生活學習都在一起。長時

  間的相處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出現的時候,應該積極地尋求解決,而不應該激化擴大矛盾,儘可能地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問題。同時,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時,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顧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顧。

  3、在處理異性關係,男生和女生都應該主動,不必感到羞澀靦腆。在人際交往中,異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該表現得落落大方。在與異性的交往中,不僅能夠給人情感的滿足感,而且可以讓不同性格型別的異 性互相補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養健全的人格。

  4、當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時候,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壓抑,這是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此時,自己應該儘可能地與別人增加溝通,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平時的交往中,講究誠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讓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們在發現自己已經出現情緒低落壓抑等心理問題的時候,應當勇於正視,尋求方式解決。在解決方式的選擇上,儘可能地採取自我調節和與他人交流溝通相結合,解決方式應避免單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從心理問題的陰影中走出。

  5、正確的價值觀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助推器,是個人保持積極樂觀的人

  生態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實現奮鬥目標的燈塔。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學校園之後,就有必要對整個大學生涯進行規劃,對未來的人生、職業有一個較明晰的規劃,確立明確的目標,併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堅持不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僅包括個人的人生規劃,還應包括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6、無論是大學生活,還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即便是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挫折,這就需要大學生較強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儘可能地積累挫折經驗,豐富人生閱歷,讓自己心理日漸成熟,為培養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7、面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如何恰當地處理學習生活是大學生必須正

  視的問題。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確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對校園學習生活的評價。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對大學學習生活缺乏熱情與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大學學習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長期的目標,使大學生缺乏奮鬥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動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自主積極性不高,或許是受到中學時代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留下了些許後遺症,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師、父母還存在依賴性,沒有完全從中走出來。因此,有必要努力培養獨立自主意識,這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同時也是進入社會前的必要準備。

  調查總結

  大學生處於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加之社會壞境的劇烈變化,很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和心理失衡。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由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不斷髮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總結了一些在實踐收到良好效果的方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轉變觀念、改善管理、改進教學、拓寬社會活動領域和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本人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持續、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篇3

  前提摘要:一般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4.接受生活,樂於工作5.能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從調查研究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心理狀況良好,他們擁有較強的獨立性,並在社會中不斷髮展與融合,懂得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自己。但仍有少數大學生擁有極端想法與行為,面對日益頻繁的校園殺人事件,令人惋惜的自殺事件,校園極端行為著實需要受到社會關注。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況是現代大學生迫切需要的素質。

  關鍵詞:校園極端事件 大學生心理健康 調查報告

  調查背景與目的:文明程度越高,心理壓力便越大。經過10幾年的奮鬥,大學生最終從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的佼佼者,他們是老師與家長的受青睞者,但頭頂光環的大學生卻被忘卻了他們也會有茫然與不解,知識並不是全部。近來的校園凶殺事件並不是偶然事件,它敲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鐘,這一系列的惡性事件反映出事實: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瓶頸,必將成為障礙。下面便是近時段的校園極端事件:

  前不久,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黃洋遭遇室友投毒,經搶救無效死亡,黃洋的一名室友因涉嫌投毒被警方帶走。兩位本有前途大好的研究生,一位中毒辭世,一位則身陷囹圄,不得不令人感慨。 這些年來,從雲南大學的馬加爵到清華大學的劉海洋,從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到北大法學畢業生連勇,1994年清華大學學生朱令鉈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學學生王曉龍向同學投毒案件,以及4月16日剛剛發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兩名同宿舍學生因瑣事發生打鬥導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

  長過程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不僅僅是對業務能力和個人成長的一種培養,更是對未來社會新一代人才綜合素質的一種責任。面對這種責任,從家長到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都責無旁貸。

  調查方法和樣本構成:

  本次調查在南京曉莊學院校園內,共發放80份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大致被分為三個部分:大學生心理狀況形成原因,大學生面對心理問題的態度與方法,大學生對心理健康輔導的需求與型別。問卷分別發放給不同年級層,男女按不同比例發放。

  調查結果和初步分析:

  小組針對調查問卷的核心問題進行一系列的分析。

  圖一:大學生心理狀況形成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到了大學以後才出現的,當學生走進大學,在青春期後期階段,開始走向獨立、自立,會面臨更多的矛盾和衝突,把這種問題爆發出來了。此時的壓力、問題都只是誘發因素,不是所謂心理問題的本原之所在。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我們都會有一個這樣的認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早已存在的,這種心理問題甚至可以延伸到學生從小的家庭教育,在中小學的教育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甚至我們都會說,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能看見父母的問題。

  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另有3%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日加嚴重,導致他們心理健康出現危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八種:

  一、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裡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二、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三、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四、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

  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不當而造成的後遺症,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一大誘因。獨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際已成為家長、老師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源於獨生子女從小就備受家人的溺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會養成許多不良習性,而這些習性則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五、對網路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路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六、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等。

  七、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八、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裡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圖二:大學生面對心理困難時的態度與做法

  從表中可知,大部分被調查者還是選擇找知心者訴說或找種發洩方式,這是一種明智的解決方案,通過訴說,可以緩解心中的壓力,不至於越壓越多,傾聽者也可以提供意見,並開導他,從而可以使煩惱者重新獲得新的動力,而不難看出有少數人還是選擇憋在心裡不說,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心裡的壓力越來越重卻始終無法得到排解,最終導致心裡抑鬱,從而做出無法預料的極端行為。雖然有些壓力具有一定隱私性,但必要的傾訴是緩解壓力的良好方法,再這裡我們就分享一些擁有良好心態的方法: 1、恰當評估自己,安然接受自己的缺陷,不作無謂的抱怨。2、善於發現自身情緒及行為變化,進而積極地心理暗示和提醒自己應追求快樂。有不良情緒體驗時,可以通過傾訴等途徑進行宣洩。3、學會與人交往,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家庭環境。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各種不節制行為的養成。5、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應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不斷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換一個角度想想,就會海闊天空。6、參加體育鍛煉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排除體內一些致鬱廢物,轉移人的注意力,宣洩人的壓抑情緒,給人帶來一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