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治療哮喘的方法

  哮喘是一種對患者及其家庭和社會都有明顯影響的慢性疾病。那麼,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哮喘的病因

  一、長期吸菸:長期吸菸會引起氣道高反應性,而氣道高反應性又是支氣管哮喘的主要特徵之一。這是老年性哮喘病因最重要的一種。

  二、β2受體阻斷劑的應用:由於老年人易患缺血性心臟病、心律失常、高血壓、青光眼,所以使用各種β2受體阻斷劑的機會相對較多,這類藥阻斷支氣管平滑肌β2受體,使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從而誘發哮喘。

  三、因為經常應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奈普生等非甾體消炎藥,這類藥物阻斷前列腺素的合成和促進白細胞三烯的合成,白細胞三烯具有很強的支氣管痙攣效應,而這類藥物可導致哮喘發作。

  四、胃食管反流:老年人易患胃食管反流,而胃食管反流也是引起或支氣管哮喘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過敏或其它因素:可以誘發氣道高反應性的過敏因素及刺激性因素如煙霧、油漆及香料等也可誘發老年支氣管哮喘。某些食品新增劑、防腐劑、漂白劑等也可成為哮喘病發病誘因。

  六、上呼吸道感染:反覆病毒感染損傷氣道上皮細胞可引起支氣管哮喘。

  七、冷空氣及運動:老年人細胞內水分含量及體內熱量相對較少,肺功能退化對運動負荷耐受能力下降,當遇到冷空氣刺激或運動不當易誘發哮喘。

  一

  艾灸取穴:

  1、定喘:在背部經外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2、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膻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配穴:哮喘加風門、外關,熱喘加大椎、曲池;痰多加中脘、豐隆;腎虛加志室;脾虛加脾俞。

  灸法:用艾條或配合灸盒做溫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7日一個療程,中間間隔2-3天,女性朋友經期停。

  艾灸可以扶陽助陽,是提高免疫力的首選,經過這樣的治療身體就會變得很結實。我們機體用艾灸來提高正氣,“正氣足,邪不可幹”,反覆發作的老毛病就會慢慢治癒。

  二

  1、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主症】:喘咳氣促,胸部脹悶,痰多色白而清稀,初起惡風寒發熱、面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主方】:麻黃湯加減:麻黃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助麻黃降肺氣而平喘,且能宣散外邪;炙甘草調和諸藥;四藥相合,共奏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若寒痰阻肺,痰氣不利加二陳湯化痰利氣;若屬支飲復感外寒而喘咳,痰多清稀,可用小青龍湯外散表寒,內化痰飲。此方適用於風寒型的。

  2、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主症】:咳逆喘息氣粗,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嗆咳陣作,痰黃粘稠,溲黃便幹,口渴欲飲,舌暗紅、苔黃,脈滑數。此證多見於嬰幼兒和兒童哮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5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方中麻黃為君藥,宣肺開表以使裡熱得以外達,但麻黃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以清洩肺胃,兼透熱生津;君臣相合,溫寒相制,且石膏用量大於麻黃,可使宣通肺氣而不助熱,杏仁降氣,佐麻黃宣降肺氣以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相配,共奏清肺平喘之功。

  3、降氣平喘、健脾化痰。

  【主症】:氣喘咳嗽持續性哮鳴,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胸滿悶窒,兼有嘔惡,納呆,苔白厚膩,脈滑。

  【主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半夏15g、陳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白芥子6g、蘇子9g、萊菔子9g,二陳湯燥溼化痰,藥用半夏、陳皮化痰降氣,茯苓健脾利溼,甘草和中。三子養親湯豁痰降氣平喘;二方合用氣順痰消,哮喘自止。

  4、補肺益氣、固衛平喘。

  【主症】: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前打噴嚏,鼻塞流清涕,氣短聲低、面白、氣短、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或細弱。

  【主方】:玉屏風散加減:黃芪20g、白朮9g、防風10g、五味子6g、桂枝6g、白芍6g、烏梅10g、炙甘草10g。自汗畏風嚴重者加人蔘重用黃芪、防風;形寒肢冷、哮喘頻作,易於感冒者,加制附子、乾薑;盜汗腰膝痠軟者加何首烏、枸杞、杜仲;小兒過敏性哮喘多屬肺脾氣虛合用參苓白朮散。

  【方解】:以玉屏風散為主方,其中黃芪益氣固表、補氣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朮培土生金以助黃芪之益氣固表為君藥;桂枝通陽散寒,白芍酸斂和陰,桂枝、白芍助黃芪和營衛共為臣藥;五味子溫腎補肺斂肺兼以芳香通竅,烏梅生津、收斂肺氣助黃芪固本、又可制約防風不致宣散太過共為佑藥;甘草調和清藥為使藥。

  5、肺、脾、腎同時兼顧,補益脾腎、助陽通竅。

  【主症】:短息氣粗,往往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倦怠乏力,動則尤甚,常伴有耳鳴、自汗畏風、納差腹脹、腰膝痠軟、面色不華,舌質或淡或紅,苔薄滑,脈細虛或細數。治法:補腎斂肺健脾、溫陽通竅。

  【主方】:玉屏風散合左歸飲***腎陰虛***或右歸飲***腎陽虛***。黃芪15g、白朮10g、防風6g、細辛3g、炙升麻3g、墨旱蓮30g、五味子10g、鹿角膠***炒珠***6g、熟地10g、山藥6g、桂枝9g、炙甘草10g。腎陽不足者加杜仲、附子等,腎陰虛為防止補陽過燥加枸杞子、桑寄生、桑椹子,血虛風燥加當歸、生地、地骨皮、刺蒺藜、澤瀉、丹皮,肺、脾、腎氣虛明顯加百合、當歸、麥冬、烏梅、五味子,脾虛便溏加苡薏仁、茯苓,腎虛加重者加淫羊藿、補骨脂、肉蓯蓉,反覆發作日久氣血凝滯、溼濁內阻者加赤芍、川芎、當歸尾等。

  【方解】:黃芪益氣固表、補氣昇陽,防風散寒使邪去風寒無擾,白朮培土生金以助黃芪之益氣固表為君藥;細辛溫陽散寒、化飲通竅;桂枝通陽散寒助黃芪固表昇陽,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墨旱蓮草滋陰益腎;鹿角膠甘鹹微溫益精補血之中又能溫補腎陽,與滋補腎陰之品相伍有“陽中求陰”之效,炒珠服用以緩其滋膩礙脾之弊;熟地滋陰補腎,山茱萸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共為臣藥;炙升麻助藥上行為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補腎攝納平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