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快速的治療脾胃溼熱

  夏季是脾胃溼熱容易發生的季節,中醫認為多由感溼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那應該如何治療脾胃溼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治療脾胃溼熱及其他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治療脾胃溼熱的食療

  1、苦瓜薏仁粥

  做法: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將苦瓜洗淨,剖開去瓤籽後切成小塊,與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爛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熱利溼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熱祛暑、養血滋肝、和脾補胃、明目解毒;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痺勝溼、清熱排膿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溼;粳米益脾胃、除煩渴。但胃寒、脾虛無溼、大便燥結者和孕婦慎用。

  2、竹筍西瓜皮鯉魚湯

  做法:鯉魚1條***約750克***,鮮竹筍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薑、紅棗各適量。竹筍削去硬殼,再削老皮,橫切片,水浸1天;鯉魚去鰓、內臟、不去鱗,洗淨略煎黃;眉豆、西瓜皮、生薑、紅棗***去核***洗淨;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加精鹽調味供用。

  功效:本食療主治溼熱等疾病。祛溼降濁,健脾利水。適用於身重睏倦、小便短小、高血壓。

  3、芹菜雪梨汁

  做法:取芹菜適量,番茄1個,雪梨1個,檸檬半個。洗淨後一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拌成汁,每日飲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可以過濾人體內的廢物,刺激身體排毒。番茄可清熱生津;雪梨可以養陰清熱、降火生津;檸檬含有煙酸和豐富的有機酸,可殺菌,消除色素沉著,以上四味攪汁同服,對肺熱、脾胃溼熱導致的痤瘡效果明顯。

  4、茯苓粥

  做法:取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紅棗7個。先把粳米加適量水煮沸,後放入紅棗,粥成時再加入茯苓粉攪勻,稍煮即可。

  功效:此方有健脾利水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利水滲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常用於治療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

  5、蘆根湯

  做法:鮮蘆根30克,廣霍香10克,白糖適量。先將鮮蘆根和廣霍香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兌入白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分1-2次溫服,連服2天。

  功效:有化溼、清熱止嘔功效。脾胃虛寒者不宜服食。

  為什麼會出現脾胃溼熱

  脾胃虛弱

  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溼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溼熱。

  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為“受溼之區”,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亦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

  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溼阻、氣滯等,而食滯、溼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溼”,氣滯也是水溼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溼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溼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溼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溼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溼熱證。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洩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

  脾胃溼熱者應注意的飲食禁忌

  1、宜食食物

  性質寒涼、味淡或苦,具有清熱、利溼作用的食物,如莜麥、玉米、薏米、小麥、小米、赤小豆、綠豆、蠶豆、苦瓜、黃瓜、冬瓜、大頭菜、空心菜、金針菜、莧菜、萵苣、茭白等。

  2、忌食食物

  性質溫熱,有補益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海蔘、鏈魚、草魚、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味辛辣性溫熱,易助熱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乾薑、生薑、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磁膩味厚,易生溼、加重溼證的食物,如山藥、糯米、紅棗、蜂蜜、龍眼、花生、西瓜、松子、豬肉、牛奶、枇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