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水上蔬菜種植

  水生蔬菜可分為淺水生和深水生兩大類。可作淺水栽培的有荸薺、芋頭等。那麼嗎?下面小編帶你看看種植的植物。僅供學習參考。

  

  荸薺又稱馬蹄,主要分佈於廣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低窪地區,可在7月底~8月初移植,冬春上市。

  馬蹄的形態特徵

  荸薺屬沙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多年生草本,原產印度,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江西、廣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等水澤地區。

  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後呈深慄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因多年生沼澤生草本,匍甸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cm,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cm,叢生,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穗狀花序一個,頂生,直立,先裝圓柱形,淡綠色;花數多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花被6枚,變為剛毛,上具倒生鉤;雄蕊2,花絲細長;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mm。花期6~7月。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慄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蔘”。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要求:以個大、潔淨、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佳。

  馬蹄的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馬蹄適宜無霜期生長,全生長期刊10~240天。馬蹄的栽植時期較機動,在長江流域自4月上旬至7月上旬均可以播種育苗,但以早栽為宜,使植株能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期間發生分櫱和分株,入秋以後結薺。一般小滿至芒種栽植的稱“早水馬蹄”,立冬前後採收;小暑到大暑栽植的稱“伏水馬蹄”,冬至前後採收;立秋前後栽植的稱“晚水馬蹄”,採收期可延至翌年清明。華南地區無霜期長,可以適當遲栽,但最遲應在處暑栽植。

  馬蹄不宜連作,連作則球莖不易膨大,病害較多,產量低。一般需實行2~3年的輪作。其茬口搭配舉例如下:

  1.馬蹄與水稻

  前茬為早稻,採用早、中熟品種,立秋之前收割,栽植晚水馬蹄,10月中下旬收穫後,再種油菜。

  2.馬蹄與蓮藕或茭白

  前茬如果是種植蓮藕,採用早熟藕種,立秋前採收青荷藕後,栽植馬蹄;前茬若為茭白,宜採用早熟兩熟茭品種,可以邊採收夏茭,邊套栽馬蹄。也可以待夏茭採收後再栽馬蹄。

  3.馬蹄與席草

  一般小暑以後,將馬蹄苗套栽入席草行間,大暑前後收去草蓆後,留馬蹄生長,並對馬蹄及時加強培育管理。

  整地施肥

  5月中下旬,大田進行耕耙,一般2~3次,使田土成泥糊狀。最後一次耕地時,施入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豬廄肥或草塘泥1250~2000千克和腐熟人糞尿1000~2000千克。早水馬蹄因生長期長,以施有機肥為主,如以人糞尿作基肥時,施肥量不宜太多,以免植株徒長,引起病害。晚水馬蹄生長期短,要爭取在短期內分株發棵,施肥量宜酌量增加,應以速效肥為主,具體施肥量則與前茬作物種類、氣溫高低和土壤肥瘠不同而有差異。

  品種選擇

  生產者可根據用途和栽培目的選擇適合的品種栽培。生食鮮銷宜選用馬蹄等球莖個大,味甜的品種;加工制澱粉宜選用馬蹄、水馬蹄等球莖含澱粉量高的品種;制罐頭品種要求球形整齊,平臍,出肉率高,削皮無黃衣,又耐貯藏的馬蹄、蘇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