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痛經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那麼,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治療痛經的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治療痛經的方法一

  1.氣滯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伴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方藥】 理氣行滯,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加減。

  2.寒凝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月經推後,量少,色黯有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溫;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方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3.溼熱瘀結

  【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量多或經期延長,經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方藥】清熱除溼,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加減。

  4.氣血虛弱

  【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方藥】益氣養血,調經止痛。八珍益母湯加減。

  5.肝腎不足

  【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伴腰骶痠痛;經色淡黯,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法方藥】滋腎養肝止痛。調肝湯加減。

  治療痛經的方法二

  1.溫經散寒湯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白朮,紫石英,胡蘆巴,五靈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葉。

  【適應證】寒凝血瘀之痛經。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痛。涼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服***下同***。

  2.熱性痛經方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紅藤,敗醬草,川楝子,炒五靈脂,炙乳香、沒藥。

  【適應證】氣滯熱鬱之痛經。經行腹痛,往往於經行第一天腹痛甚劇,或見血塊落下則痛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

  3.化膜湯

  【藥物組成】血竭末***另吞***,生蒲黃***包煎***,五靈脂,生山楂,劉寄奴,青皮,赤芍,大黃炭、炮姜炭,參三七末***分吞***。

  【適應證】膜樣痛經。

  4.痛經湯

  【藥物組成】鉤藤,牡丹皮、丹蔘、赤芍、五靈脂,肉桂***後下***,廣木香,延胡索,川斷、杜仲,益母草,茯苓。

  5.調經止痛湯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適應證】少女痛經。

  治療痛經的方法三

  鍼灸推拿:

  1.體針

  ***1***以合谷;三陰交為主穴,留針15~20分鐘,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夾血塊者加血海;溼邪重者加陰陵泉、太沖、行間;肝鬱者加太沖、氣海、內關;氣血虛弱者加足三裡、脾俞、血海;肝腎不足者加關元、肝俞、腎俞。經期每日一次,非經期每週2~3次,連用3個週期。

  ***2***取穴:中極、關元、三陰交、太沖、合谷。重刺激用瀉法,寒證加灸,留針15分鐘。

  ***3***取穴:中極、地機。氣滯血瘀者加太沖、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關元;溼熱下注者加曲泉、陽陵泉;氣血虛弱者加脾俞、足三裡;肝腎虛損者加腎俞、肝俞、足三裡。實證用瀉法,虛證用平補平瀉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針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針15~20分鐘。

  2.電針

  可選中極、關元、三陰交、血海、地機、足三裡等穴。針刺得氣後,接上電針治療儀,通以疏密波或連續波,電量以中度刺激為宜,每次通電約15~30分鐘,每日1~2次。於經前3日施治,至疼痛緩解為止。

  3.耳針

  ***1***取穴:子宮、交感、皮質下、內分泌、腎。手法:刺後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可間隔做慢而有力的順向捻轉幾次。

  ***2***取穴:內生殖器、內分泌、緣中、神門、艇角。配穴:交感、肝、腎、皮質下。針法:於經前一週開始治療,每日一次,每次一側耳穴,兩耳交替,治療至月經乾淨。

  4.灸法

  取關元、氣海、曲骨、三陰交,每次取3穴,於經前3日用艾條溫和灸,每穴施灸2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治療,4日為一個療程,適用於各型痛經。

  5.鍼灸合用

  ***1***選穴:中極、三陰交***雙***、地機***雙***;配穴:夾血塊者加血海***雙***;溼邪重者加陰陵泉***雙***;肝鬱者加太沖***雙***;氣血虛者加足三裡***雙***;肝腎虛損者加關元。先予針刺得氣後留針15~20分鐘,其間,除太沖外,餘穴均用溫鍼灸兩壯。

  ***2***以氣海、三陰交、脾俞、肝俞、關元、中極為主穴,以地機、合谷、血海、行間、照海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兩個,在經前2~3天開始鍼灸,然後再鍼灸2~3次為一個療程;每次加灸關元、中極穴。

  6.推拿

  以氣海、關元、中極、氣衝、公孫、三陰交、次醪、命門為基本穴位,辨證取穴為***肝俞、膈俞、地機、曲泉、脾俞、胃俞、腎俞至命門一線,手法用一指禪、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療20~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