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已故父親的短文章

  父親為了我們,健壯的身軀瘦弱很多,操了很多心,也放棄了很多好的東西。別等到失去了,才去珍惜。回家多陪陪你的父母。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追憶我的爸爸

  作者:大米粒

  正月十二是爸爸的祭日,爸爸離開我們兩週年了。爸爸的祭日,我在四川不能回家為爸爸上墳掃墓,不能在他的墳前為他燒幾摞紙錢,哭他幾聲。我的心裡頭別的悲苦,幾夜都沒有閤眼。所以我藉此網路寫寫我對爸爸懷念之情,告知九泉之下的父親!

  爸爸的一生我就用這十個字來概括;“平凡而偉大,勤勞又樸實。”爸爸生長在戰亂年代,在他小時候爺爺就離開了人世,奶奶領著幾個沒有成年的孩子,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十幾歲爸爸就成了家中的頂樑柱。飽受了人間的疾苦,這也培養了他那堅忍不拔的性格。

  從我記事起爸爸就獨自支撐著十口之家,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在掙工分的年代,爸爸從來捨不得耽誤一個工,整天在隊裡幹著,一年到頭卻連口糧都掙不回來。只有靠家養兩頭豬,幾隻兔子維持家裡的開銷。

  爸爸特別能吃苦,曾記得七二年的冬天。天特別的冷,雪下的特大,白茫茫的,道路上全是厚厚的冰。隊裡的活已經接近尾聲,卻沒有錢給社員分紅,只好派車進城拉腳。天寒地凍的,沒有人願去。可爸爸為了這個家,為了每天八角錢的出差費。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家,在那寒冷的冬天裡,媽媽和我們每天都盼著爸爸早點回家。可他整個冬天都在外面堅持著,直到大年二十七才回來。

  在那貧窮的年代,不但吃糧難以餬口,就連燒柴也都難維持。爸爸為了這個家,把一年隊裡分的柴草能賣的都賣掉,靠撿供家裡的燒柴。春天打壟到夏天犁地,爸爸利用田間休息的時間,在新犁出的壟勾裡撿犁出的茬頭。有時太累了就把撿的柴草放在爬犁上拉著,可時間一長,就有人告訴了隊長。隊長是個不講情面的人,當著社員的面把爸爸痛罵了一頓。從那天起,爸爸每天撿的柴草只好用肩扛著。

  不管生活怎麼堅難,爸爸都咬著牙堅持過來了。到了七七年,我和哥哥都回家參加了隊裡的勞動,我們家生活確實有了改變。爸爸就把心用在養兔子身上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兔能手。並且引來了公社電臺的採訪,還上了致富帶頭人的光榮榜。

  到了七九年,爸爸終於退出了集體,成了養羊的專業戶。一天風裡來雨裡去的,嚴寒的冬天爸爸也堅守在空曠的田野裡,看著他那一群綿羊。爸爸的辛苦換來了家裡的富有。到了八幾年,家裡的存款已超過萬元,真的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爸爸放羊的生活持續了十幾年,生活富裕了,爸爸的身體也累壞了。爸爸的一生太勤勞了,勤勞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爸爸胳膊彎了腿也累彎了,還患了心臟病。他難以接受疾病的折磨,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出現了輕生的念頭。在媽媽的細心照顧和兒女們的關心下,爸爸的病情有了好轉。到了九六年一個特大的喜訊,姐姐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爸爸的精神徹底的振奮了起來。從那以後,我們姐弟七人生育的十三個孩子每年都有考大學的,爸爸以此為榮,到處講給別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記得在爸爸病重期間,兒子去看他,他拉住兒子的手關切的問:“小宇,能不能考上大學?”我兒子堅定的回答“能”,爸爸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每當回憶起我的爸爸,每件往事都讓我終生難忘。

  關於2:清明節—回憶父親

  作者:菩提樹下的沉思

  每到清明,就會想起杜牧的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清明節,沒有在家裡度過了,對於逝去的親人,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愧疚,看來今年又不能回家給父親上墳了。只有把心中無限的哀思寄託在這篇文章裡。父親離開我們很久了,可我總是間隔一段時間,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父親,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不能像兒時那樣趴在母親腿上放肆的哭,更不能當著老婆孩子的面落淚,很想找個地方恣意的嚎哭一回,總是不能,或忙碌,或無由……

  父親跟我工作的性質一樣,搞電力建設的到處跑,一年難得回家一趟,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姐妹很少跟父親在一起玩耍,每次想父親的時候,都會跑去問母親: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呀?母親總是微笑的對我們說:“快了,孩子,爸爸回來一定會給你們帶很多好吃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們總是滿懷希望的等待著爸爸的歸來,等待著爸爸的擁抱和親吻,等待著那好吃的東西。

  年復一年,時間就這樣匆匆的過去了,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依然是那麼的少,看到父親那艱辛的身影和那滿是皺紋的臉,就知道父親經歷了很多,但我那時候還是感覺不到生活的艱辛。多年以後我也上班了,父親告訴我要好好幹,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終於父親光榮的離休了,我接過他的事業繼續在外面奮鬥著!從國內到國外,從年頭到年尾,一直就這樣四處飄流,這些年的基建生活,讓我漸漸明白了父親當年工作的艱苦和生活的壓力。很想抽個時間好好陪著父親聊一聊或者玩一玩,可就是一直沒有時間。工程專案太多,一干就是一年,一晃就是幾年過去了。等到結了婚,孩子出生了,父親卻得腦溢血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到現在我也沒有好好的陪陪父親過上那麼一天開心的日子。從此,每逢清明節只要在家休息的時候,我都要去父親的墳頭看看他,做在父親的身邊,想一想我們父子在一起的那些快樂時光,說一說心裡的話。

  人就是這樣,在的時候不知道珍惜,不知道父親辛勤的工作,帶給我太多的快樂生活,不知道父親為了我的頑皮瘦了很多,操了很多心,也放棄了很多好的東西。我卻未能理解!現在我也人到中年了,我的孩子也大了,也讓我操心了許多。終於,我明白了父親當年的感受。雖然,這次清明節我又不能回家看您,但我從內心深處默默的祝福父親,在那個世界過的快樂!也希望父親在天之靈保佑我們全家幸福安康!萬事如意!

  父親!我深愛著您!

  關於3:回憶我的父親

  作者:葉進fuza700921

  父親走了,在很多年以前那個流火的夏季,在我們痛心疾首的傷心裡,永遠地走向了那個鮮為人知的世界,留給我的是無限的傷痛以及無盡的哀思……

  父親走的那一刻,是迄今為止我唯一所經歷的一次生離死別,那一刻,刻骨銘心!那一刻教我嚐到了人生第一次失去親人的痛徹心扉!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是一年的清明節,我站在父親的墳頭,淚水與雨水模糊了我的雙眼……風中搖曳的清明花勾起我對父親無限的思念!

  聽母親說父親的童年是在悽風苦雨中度過的:父親在家排行老二,出生於現在的城關鎮西門口,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在六歲的時候給人家放羊,山林之中野獸出沒父親瘦弱的身體險些葬身狼腹。無可奈何的爺爺嘆息著將父親過繼給葉塘村的爺爺,所幸的是葉塘村的爺爺一生未曾生育視父親如同己出並傾其所有將他撫養、供他讀書。曾幾何時,在上學的途中被野狗咬傷,一路淚水回家。這一傷疤也正是父親鍥而不捨、奮發向上的印記。

  風風雨雨蹣跚走來,少年的父親終於不負眾望並於1952年考入了當時名噪一時的黃岡中等師範學校。兩年後學業期滿分配到羅田縣山區教書,那一年父親22歲。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就從這一刻起伴隨父親的一生。16年他輾轉羅田山區的每一個角落,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大山、獻給了羅田的教育事業!

  “***”期間,父親多少也受到一些牽連,1970年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那一年我剛好出生,那一年父親38歲!聽母親說,他的臉上一點也沒有中年得子的興奮。

  回家以後,一切將從頭開始。父親被分配到大廟山區學校加強“學習”,接受“教育”,並把最繁重的教學任務交給他,沒有怨言只有堅強。1972年和1973的春節,父親雖然與我們近在咫尺卻未能回家過年,學校把寒假護校的任務交給了他。孤單與寂寞成了父親除夕之夜難以下嚥的大餐!每每想起此事,我淚灑一地!多年以後,我戲笑父親:爸爸,你這一生與大山有剪不斷的情結!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嚴肅的,他不苟言笑,但他卻非常疼愛我。記得那時父親是每週回家一次,一到週六下午,我就靜靜地坐在路旁的草地上等待父親回家。因為在他的身上有孩子所期盼的,當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出現在路的那頭,我都會遠遠地迎上去一把拉著那雙瘦弱而又蒼勁的手。當那帶有體溫的幾顆糖果和幾塊餅乾落入我的小口袋的時候,灑下的將是一路的笑聲。長大以後,我才真正明白:那不是幾顆普通的糖果和餅乾,那是父親沉甸甸的父愛!

  父親對我的教育是嚴格的,特別是教我如何做人。他說的有一句話讓我記憶非常深刻:做人要襟懷坦白,不可心存邪念,朋友不可太多,但知心朋友不可少。善待親人、善待朋友、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也就是這句話讓我一生受用!

  父親50歲那年他退休了,我秉承了他的衣缽,他幾多叮囑,幾多期待!

  在家的日子,他過得還算愜意和充實:一畝三分地的辛勞、秋後收穫的快樂、閒情下的垂釣、晚飯前的小酌……

  父親60歲那年,我和妻結婚了,了卻了他多年的心願。從那一年起,他的話語多了、油鹽醬醋多了、灶臺前的身影多了、生日的紅包多了、壓歲錢多了……但他都津津樂道、不厭其煩!次年,兒子子涵呱呱墜地,我看到了父親他這一生中最燦爛、最舒心的笑容……

  上天太不公平了!67歲的父親患上了胃癌!噩耗猶如晴天霹靂,我和妻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以後的兩年,父親苦苦支撐,頑強抗爭……

  病魔總是無情。父親彌留之際,把我和妻叫到床前:“學伢、美霞,爸爸不能再陪伴你們左右了,苦苦日子好好過、幸福日子珍惜過。莫因小事動干戈,家和萬事興!爸爸沒能給你們留下什麼,也許只有這句話了……”父親眼裡噙滿了淚水,帶著無限的期盼和留戀!父親就這樣走了。他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但他給了我們一生都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許多年以後,我一想起父親,覺得欠父親太多太多,總有太多的自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經歷了很多年的寒風冷雨之後,父親的墳墓依然背靠青山面向河。那萋萋的野草,滋長著我們太多的思念。每一年的清明節,我們都會回到父親的身邊,修整那日漸乾裂的土墳,回憶起父親曾經走過的每一段路,回憶起父親曾經給予我們的每一份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