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有什麼意義

  對大人來說,家務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務,不僅能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那作為父母的你們知道孩子做家務有哪些好處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孩子做家務的意義,希望能幫到你。

  孩子做家務的意義

  勞動是做人的基礎。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曾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專家們分析說,讓孩子從小做些家務,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勞動開發思維。中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卻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活動。在勞動中孩子往往會遇到或發現新問題,這就會引發他思維的需要,他就要對勞動的結果有所預想,設計達到目的的路徑。當孩子克服勞動中的困難,解決了勞動中的問題,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將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慾,增大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發展。這一過程在其他活動中是難以實現的。

  1、幫助孩子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務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疊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可運用到大肌肉。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做家務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充套件到其他家人,從小學著為家中盡一份心力,便可培養出責任感。因為家務本就是家中每個人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生活在一起,自然都有責任參與整理和打掃。

  3、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所以從中獲得自信。

  4、培養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剛開始學習做家務,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媽媽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媽也可一步一步地進行示範講解,讓孩子通過模仿媽媽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讓孩子練習分類與收納。

  家務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等收納能力。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地折在一起,還要將衣、襪、裙、褲等衣服根據屬性放進不同的抽屜。

  以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做家務

  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他的責任心。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能“自主自發”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1、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籃子裡等等,讓孩子慢慢習慣和懂得: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2、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並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麼?想做什麼?

  3、從遊戲中學習,比如:

  a、清潔隊員與收購員。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收集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後交給收購員處理***即媽媽***,藉由遊戲培養孩子做家務興趣。

  b、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遊戲。“娃娃,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呼好嗎?”“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乾淨好嗎?”藉由遊戲達到教育效果。

  4、父母做好引導,比如:

  a、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餚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

  b、洗米、煮飯:從開啟米缸—舀米,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並街道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澆花,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

  C、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有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乾淨。

  d、晒、收疊衣服:晒衣服時還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摺疊及分類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