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產業空心化具體的介紹

  產業空心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那麼你對產業空心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產業空心化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產業空心化

  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城市,產業結構在一定發展階段會出現的一種趨勢:非物質生產的服務性產業部分的比重遠遠超過物質生產部分的比重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

  產業空心化表現形式

  如果按三次產業的劃分,世界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超過第一、二產業,最終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這種演變趨勢是合乎規律的。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出現了產業的“空心化”現象。

  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城市,由於追求完善的經濟服務,使得大部分物質生產部門都轉移到了欠發達的國家和城市。

  以製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超過了第二產業,以至大於一、二產業之和。有人認為第三產業比重超過 60%,即是產業空心化;

  物質產品、特別是工業製成品的出口明顯減少,進口逐漸增加並超過出口,以致出現國內物質需求依賴外部進口的供求結構,造成貿易收支***主要是工業品貿易收支***惡化甚至轉向逆差。美國在這方面是很典型的。

  產業空心化的評價

  一種看法認為,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這是產業結構軟化問題,產業結構軟化不能與產業空心化混同起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論第一、二產業的比重怎樣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產力高度發展、三大產業間形成良性迴圈關係這樣的基礎上,就不能說是產業空心化。

  因為在這個前提下比例關係的變化並沒有破壞一國生產的供給能力與需求力的平衡。相反,這種結構演進純粹是一種進步,它標誌著從工業社會轉入“後工業社會”或“資訊社會”,是社會進步和新技術革命的必然結果。產業空心化的實質在於它破壞了上述比例關係,造成供給力與需求力的不平衡,進而表現為國內需求日益依賴國外進口和貿易逆差加劇。

  產業空心化需因地制宜

  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和總體水平差異很大,發展第三產業以及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還須因地制宜:

  大城市、特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可按三、二、一順序來進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

  開發成長區,一般應按二、三、一順序來調整

  落後地區,也需要積極發展以交通運輸為主的第三產業,但不應過急地要求根本改變一、二、三的結構格局

  在經濟上,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中國的發達地區,一般還有一個再工業化的問題,大片待開發地區正等待開發。傳統產業,還需要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基礎工業和基礎產業。

產業空心化是什麼“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