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考古介紹

  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我們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對殷墟的發掘。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它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1899年的一天,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達仁堂中藥鋪購得治療瘧疾的中藥。在其中的龍骨上,他意外地認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龍骨成為值錢的古董之後,商賈為專擅厚利而隱瞞了其真正的出土地點——河南安陽小屯。直到1908年羅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從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其規模和成就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抗戰爆發後,發掘工作被迫中止。1950年起,新中國的考古人員繼續發掘,並於1959年設立了安陽殷墟考古工作站。經過70多年的發掘,佔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殷墟的重大發現中,除甲骨文之外還有大量珍貴墓葬、祭祀坑、車馬坑等。小屯東北地的殷墟中心還儲存了宮殿宗廟的遺址。

  這些遺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和工藝水平。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該鼎於1939年在安陽武官村挖出,因無法搬運,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於是復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二

  敦煌:歎為觀止的藝術寶藏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現。這座掩沒在漫漫黃沙中長達1600餘年的文化藝術寶庫引起了巨大反響。八十多年來,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專門學科。

  1900年5月21日,一個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在監督僱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號石窟甬道中的積沙時,忽有天炮震響,山裂一縫,奇蹟出現了。王道士順手用菸袋鍋向裂縫處敲了幾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

  於是,在僱工的挖掘下,一個內藏無數古經、繡畫、文書、法器等無價之寶的藏經洞就這樣重見天日了。藏經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侶在躲避戰亂遷徙他鄉時用來珍藏佛家寶物的。這些僧人既沒回來,新來的僧人也無從得知,於是這批稀世珍寶在石洞裡一睡就是近900年。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王道士的無知和當地官員的腐敗,這批寶物先後遭到俄、英、法、日等國的探險家的數次豪奪,損失極為慘重。藏經洞的發現是重新喚起人們重視敦煌的一個契機。敦煌石窟的重要還在於它儲存著為數驚人的雕塑和壁畫。

  這些藝術珍品經過從北朝到元代千餘年的雕琢,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內容和建築、服飾、舞樂等社會史蹟,具有極高的歷史、學術和科學價值,而且,其藝術價值也令人歎為觀止。

  三

  北京人:五十萬年前的祖先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發現為世界人類史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採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發現化石。

  老百姓稱之為龍骨,並將它們賣給中藥鋪。1918年,來華擔任礦政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來到龍骨山。1926年,外國學者們證實,安特生等人1923年發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顆原始人的牙齒。這一發現震撼了世界科學界,沉睡了50萬年的北京人化石終於被發現了。

  1927年,中國地質調查研究所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分別代表中外雙方簽署了系統發掘周口店的協議,經費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許,太陽落山,寒意襲來。在昏暗的燭光下,有人忽然大聲叫了起來:這是什麼?人頭!主持發掘的專家裴文中激動地將其親手取出。

  這就是這震驚世界的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周口店的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共發現了6個完整及較為完整的頭蓋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個人類個體的人骨化石。此外,還有大量簡樸的生產工具和用火的遺蹟,為研究四、五十萬年前的原始人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但令人極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發現的化石都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中失蹤,至今不知去向,成為不解之謎。化石的失蹤和化石的發現一樣,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四

  定陵:地下宮殿的輝煌

  1956年,發掘定陵的工作正式開始,一座神祕輝煌的地下宮殿被開啟。得到珍貴文物的同時,考古學界也得到了許多教訓和啟示。1955年10月3日,吳晗等人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長陵。雖有鄭振鐸、夏鼐提出異議,但周恩來還是簽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但考慮長陵太大,考古隊提議先試掘一小型陵墓以積累經驗。1956年5月19日,定陵發掘剷下了第一鍬土。發掘從寶城南側一處砌磚塌陷處開始,在開啟兩條探溝後,意外發現了一塊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

  這一石碑是定陵建成又土封后,為在皇帝皇后一去世立即找到墓門而留下的指示標記。依石碑所指,第三條探溝挖成。1957年5月,正值發掘工作一週年之際,激動人心的場面出現了。石隧道的盡頭出現了金剛牆。

  開啟金剛牆,就進入了地下宮殿的第一道大門。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除萬曆帝及其兩個皇后的三具屍骨外,還有袞服、金冠、鳳冠等稀世之寶。但是,豐富的收穫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代價。

  在接踵而來的***風暴中,包括三具屍骨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此外,由於當時並不具備處理、儲存特殊出土物的條件,加上工作中的失誤,致使一些文物遭到了無法彌補的損失。鄭振鐸、夏鼐於痛心疾首之際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繼續發掘帝陵,並得到了周恩來的批准。就連當初積極籲請發掘的吳晗也對此後悔莫及。

  五

  滿城: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與博山爐

  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的墓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和錯金博山爐等罕見珍品得以重見天日。河北省保定市西北20公里的滿城縣有一座陵山,自古就被傳為帝王陵墓,當地居民也稱自己的先人是給人看墳的,但沒人知道更多的實情。

  1968年,這個古代謎案就在解放軍開山的炮聲中揭開了。5月的一天,施工官兵發現山坡上被炸出了一個大洞。經周恩來親自批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指派考古所專家與河北文物工作隊立即趕赴現場。

  滿城漢墓的發掘過程高潮迭起。考古工作者們驚異地發現,山中竟藏有這樣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和文物寶庫。經考證,墓主是西漢中山國的第一代國王——靖王劉勝。他在位42年,死於公元前113年2月,距今已有2000多年。

  劉勝墓發掘完成後,郭沫若又根據西漢墓葬方式認定,在劉勝墓北側不遠處還應有一座其妻的陵墓。果然,就在他所指的地方,考古人員準確地找到了劉勝之妻竇綰的墓地。兩座規模巨大、儲存完整、年代明確,文物豐富的墓葬同時出土,已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隨葬品中還有幾樣稀世奇珍。兩件首次發現的最完整的金縷玉衣共用去玉片4600餘片,金絲1800克。聞名遐邇的長信宮燈,其宮女雙手執燈的造型優美別緻,設計也極為精巧。此外還有一隻華麗精美的錯金博山爐,顯示出西漢時期手工業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高度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