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館作文

  半坡博物館在東郊。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一個史前社會,1957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一天早上老師對我們說:“我們今天下午要去半坡博物館參觀。”我聽見這句話真是迫不及待,想馬上就去。

  下午我們班坐班車來到了半坡博物館,門口有著一個三角形架子,架子頂上還有一幅人面魚紋圖案。我好奇地想:“半坡人是不是要天天都吃魚呢?”院子裡非常幽靜古樸,那裡有爭鮮鬥豔的花朵。有玉玉婷婷的幹葉玫、紫槿花、優雅的玉蘭花,充滿了勃勃生機。

  我們班來到了第一展廳。聽講解員阿姨說:“那時是由女的說了算,所以都聽女的,距今已有6000多年。”我驕傲地想:“我們女的多有本事啊!”第一展廳裡有石鏟、石鋤、陶刀、石刀……解說員阿姨告訴我們:“石鏟是用來播種、翻地的。陶刀、石刀是用來收割的,用時綁在手上。”半坡人在燒煮食物的基礎上利用陶甑,增添獲取熟食的新方法。我最感興趣的是尖底瓶,等它灌一半水後能直立,倒水時非常方便。那時的人們真聰明,都能應用現代物理學為自己服務了。

  接下來去的是第二展室,那裡的特色是陶器製造和裝飾品。半坡人做陶器是先做器底,後做器身。我最感興趣的是大陶甕,它口大底小,用來裝糧食。還有人面魚紋,它的樣子是一個人嘴巴張著哈哈大笑,眼睛笑成一條縫,兩邊各有一條橫著的魚。

  最後我們到了半坡遺址模擬廳,他們的房屋非常有趣,有的房屋是半圓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

  我們出了大門,我想:“我們的祖先真是聰明、勤勞!”

  篇2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發現,共發掘房屋遺址45座、圈欄2處、洞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儲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1961年國務院頒佈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

  這是一個神祕而意味深刻的影象,呈圓形構圖,畫面由人面和魚組合而成。在這個人圓圓的臉上有一對笑眯眯的眼睛,鼻子像倒立的英文字母"t"嘴巴笑哈哈地大張著,嘴的兩邊各含一條魚,雙耳和高聳的髮髻分別用魚或魚形紋裝飾,額頭為半黑和半弧圓的不對稱形,黑白對比分明,又呈現出微妙的變化。整體上看,既顯得詭異又流露出幾分天真。它究竟代表什麼含義?是人在吃魚嗎?顯然不會這樣簡單。因為如果僅僅表現人吃魚的話,沒有必要在嘴兩邊各置一條魚,更沒有必要在耳邊和頭頂也放置著魚。那麼,半坡人創造出這一曠古未見的新形象,意味著什麼呢?看來,這掛在半坡人嘴上的哈哈大笑,與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神祕莫測,令人費解。

  在遙遠的半坡時代,這種特殊圖案被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人們同時使用,體現了一種共同的製作方式和思維模式,反映了不同部族間的某種文化牽連,也反映了人面魚紋是一個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權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影象。半坡遺址的發掘者認為:"在原始社會生活裡面,圖騰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託的象徵。因此人們的藝術活動裡,往往與圖騰崇拜相關聯,圖騰徽號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我們推想,半坡彩陶上的魚紋,可能就是半坡圖騰崇拜的徽號......他們把魚當做圖騰來崇拜了。"

  "圖騰"是北美印地安人奧季布瓦族的方言"totem"的音譯,意為"它的親族"。圖騰氏族認為本氏族起源於某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無生物,這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與它們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祖先或保護神,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們對之頂禮膜拜,奉期為本氏族的圖騰崇拜物,並形成相應的禮儀、制度、禁忌和風俗。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態之一,是由自然崇拜發展而來的一種更高的宗教形式,它與母系氏族是同時發生、共同發展的。它的發生,實際上體現了原始人思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們的感知中,一個物體可能就是另一個物體,一個物體也能夠把一種神祕性質傳導給另一個物體。半坡人大概正處於這樣的原始思維階段。人們希望自己的氏族得以壯大強盛,於是圖騰崇拜就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滲"。

  半坡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手段和勞動能力不斷提高,人對自然界的的依賴逐漸變為對氏族群體的依賴,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自己與自然界中的其它物類有著很大不同。想知道自己和大自然的關係,想知道自己為什麼與自然界的其它物類不同,想探尋自身存在和自身本源的祕密,於是,出現了人面魚紋。當原始人類將探尋的目光從自然界轉向人類自身時,作為圖騰的人面魚紋是人類思維深處對自身本源進行探索的最早的理性閃光。

  人面魚紋如同半坡先民的一面精神旗幟,在遍地洪荒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和死的安慰。

  篇3

  半坡博物館在東郊。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一個史前社會。1957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博物館包括遺址大廳和兩個陳列室、一個陶窯遺址。遺址大廳屋頂呈半球形,是原始村落居住區 的一部分,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出儲存比較完好的房屋遺址45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個、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甕棺葬73座***,保護村子的大圍溝一條,以及出土各種形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萬件。陳列室展出有關半坡人生產活動的遺物。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錛、刀、鏟、砍伐器、磨棒、魚鉤和魚叉等。裝飾品有骨笄、石璜、獸牙、石珠、陶環和種種佩飾等,同時還以繪畫圖表等展示半坡時期的社會結構和半坡人的生活、文化藝術和發明創造,再現了半坡人從事農業生產,參加狩獵、打魚、飼養和製陶等生產活動,以及從事繪畫、雕塑、製作裝飾品等藝術活動的原始情景,是進行歷史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和最好課堂。

  感想:半坡博物館裡有很多問題我要問:原始人河猿人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