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母體的護理本科論文

  從胎盤娩出至生殖器官完全恢復的一段時間,稱為產褥期,俗稱“坐月子”,一般大約要6—8周。產褥期母體變化較大,因此有必要了解這些生理變化,以便仔細護理,預防病理情況的發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如何促進產婦在產褥期康復

  【摘 要】產褥期是婦女產後康復、新生兒健康成長及母乳餵養是否成功的關鍵時期,在產褥期婦女生理、心理都有較大變化,科學的產後康復治療?和保健服務有利於產婦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提高產後生活質量,如何促進產褥期婦女康復是產科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產褥期;生理;心理;康復治療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一般為6周。在此期間,產婦心理、生理都處於脆弱階段,需要很好地調適恢復,如產後保健服務欠缺,易發生產後併發症,影響正常康復,甚至危及生命。產後康復對於母兒的健康和婦女產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如何促進產婦在產褥期康復,從而提高產婦生活質量並促進母乳餵養成功是產科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1、產褥期生理變化

  1.1生殖系統的變化

  ①子宮復舊:胎盤娩出後,宮底在臍下一橫指,以後每日下降1~2cm,隨著宮體肌纖維縮復和宮內膜再生,子宮體復舊,子宮約在產後6周恢復至未孕大小,產後哺乳者子宮底下降較不哺乳者快。

  ②惡露:產後經陰道排出的液體稱惡露。最初3d為惡露血性,持續3~4d後顏色漸淡轉為漿液性惡露,血性惡露的時間過長表示子宮復舊不良。漿液性惡露持續約7~10d,以後逐漸變為白色惡露,持續2~3周乾淨。正常惡露持續4~6周,子宮復舊不良,或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殘留時,出血多而且持續時間長。如惡露有異味常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1.2乳房的變化分娩後開始有乳汁分泌,吸吮刺激是乳汁不斷分泌的關鍵。乳汁的質和量與產婦的身體狀況、飲食、生活習慣及精神狀態有密切關係,營養充足、生活規律、精神愉快都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2、產褥期心理變化

  在產褥期,各種生理、心理、經濟和社會因素都較易影響產婦的心情,如由於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恐懼;對撫養嬰兒的責任感到緊張;對自己失去魅力的恐慌;以及居住條件、家庭經濟負擔、夫妻感情、親屬的支援和幫助、產後康復情況等的擔憂、焦慮。特別是孩子的外貌及性別不理想而產生的失望或自責,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不良的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康復,而且還會抑制乳汁的分泌,嚴重者會發生產褥期精神障礙。在我國,有21.5%~61.1%的產婦經歷過產後情緒不穩和抑鬱症,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可產生嚴重後果,甚至導致產婦自殺。

  3、產褥期康復治療

  3.1促進心理適應對產婦的心理做正確的評估,幫助產婦完成心理、社會的適應。產後的女性由於體內雌、孕激素迅速下降,致腦內兒茶酚胺減少,影響高階腦活動而易誘發抑鬱,當心理壓力增加、身體疲倦過度時可能導致產後抑鬱症的發生。因此,一定要讓產婦保持愉快的心情,關心、體貼產婦,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支援,使產婦精神放鬆,心情舒暢,既可保證母乳餵養的成功,又有利於降低產婦焦慮、抑鬱的發生。

  3.2改善休息環境產婦休息、哺乳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居室要安靜、整潔、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夏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2℃~24℃。冬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0℃~22℃。每日開窗通風,可先將產婦和嬰兒送到另一間屋子,然後通風,每次30min,上、下午各一次,新鮮空氣有助於消除疲勞、恢復健康。產婦白天休息宜半坐臥,同時用手輕輕揉按腹部子宮部位,每日2~3次,可促使惡露、淤血排出,還可避免產後腹痛、產後子宮出血,幫助子宮復舊。

  3.3重視乳房護理

  產後母乳餵養,可刺激子宮收縮,加速惡露排出,有利於產婦恢復和新生兒健康,乳房的護理不可疏忽。產褥期乳房的體積和重量增加,應穿著合身舒適的棉質胸罩,以防乳房下垂並保證乳腺管通暢。每次哺乳前後用溫水毛巾清潔乳房,忌用皁鹼或酒精擦洗,以防乳頭皸裂。初產婦易發生乳頭皸裂,哺前溼熱敷乳房3-5分種,如出現皴裂時用兒童魚肝油塗擦。為促進乳汁分泌,可使用產後康復綜合治療儀,通過電極對產婦乳房內部進行低頻脈衝刺激,模擬較強的嬰兒吸吮,反射性地促進泌乳素及催乳素的分泌,同時改善微迴圈,使乳腺管通暢,改善乳房腫脹、乳汁瘀積情況,使產婦自願放棄人工餵養,起到支援促進母乳餵養的作用。

  3.4指導運動保健

  產後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對產婦形體恢復有很大影響。陰道自然分娩者應於產後6~12後起床稍微活動,產後第2天可在室內隨意走動,並開始做產後保健操。如:腳踩踏板運動、交替踢腿運動、並腿伸展運動、仰臥起坐運動、縮肛訓練等。科學合理的產後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不僅能促進產後子宮復舊,預防痔瘡、張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產後併發症,還可恢復腹部肌肉緊張度,防止哺乳後乳房下垂,特別是早期形體訓練,對促進產婦形體的恢復,預防產後肥胖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能滿足現代女性愛美的心理需要。

  4、產褥期保健新模式

  我國傳統的產褥期是在家大吃靜養,俗稱“坐月子”。出院後的產婦通過產後訪視及產後42d門診檢查來實現產褥期保健。調查顯示,我國的平均產後檢查次數少,訪視率低,產後出血、感染、貧血發生率較高,農村的產褥期疾病發生率更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與保健需求也不斷提高,新的產褥期保健模式應是全面化、連續化的院外延伸服務。現代醫院可開設“月子中心”,產婦在康復中心接受全方位、多層次的康復治療,或醫院把多種形式的母嬰保健服務延伸到家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和人文關懷強度,指導產褥期婦女學會自我護理、自我觀察,重視產後檢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產婦遇到問題,還可以隨時通過電話、簡訊、網上交流等方式,尋求母嬰保健專家的幫助和保健服務指導。

  總之,建立產褥期保健新模式,科學地“坐月子”,才能保證產婦的身心健康,有效地提高產後婦女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樂傑.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85.

  [2]戴鍾英,蔣式時.重視妊娠和產褥期婦女的精神疾病的診?治和研究工作[J].中華婦產科雜誌,2003,38***12***:721.

  [3]夏海鷗.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7-60.

  [4]劉瑞貞,田麗文.產後早期形體訓練對產婦形體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誌,2003,18***11***:859-860.

  [5]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誌,2006,41***6***:498-501.

  篇2

  淺析妊娠期護理措施

  【摘要】目的 探討妊娠期的護理措施。方法 一般護理,症狀護理,營養指導,健康 教育等。結論 經過合理的護理孕婦獲得了孕期保健知識,並能夠執行,保持健康、舒適。 孕婦在孕期休息和睡眠狀態良好。

  【關鍵詞】妊娠期 護理措施

  下面將妊娠期的護理措施彙報如下。

  1 一般護理

  告知孕婦產前檢查的意義和重要性,預約下次產前檢查的時間和簡介產前檢查內容。同時評估孕婦對妊娠的心理適應程度,鼓勵孕婦抒發內心感受和想法,針對其需要解決的問題。識別潛在的健康問題,提供針對性的護理。

  2 症狀護理

  區分孕期的不同症狀,給予針對性的處理和護理。孕期常見的症狀有:

  2.1 噁心、嘔吐

  約半數婦女在妊娠早期出現燒心、噁心、晨起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在此期間應避免空腹,清晨起床前先吃幾塊餅乾或麵包,起床動作應緩慢;少量多餐,避免空腹狀態;兩餐之間進食液體;食用清淡食物;給予精神鼓勵和支援,以減少心理的困擾和憂慮。如妊娠12周以後仍繼續嘔吐,甚至影響孕婦營養時,須遵醫囑進行 治療。

  2.2 尿頻、尿急

  常發生在孕早期和末期。若因壓迫引起,且無任何感染徵象,可給予解釋,不必處理。此現象產後可逐漸消失。

  2.3 白帶增多 於孕早期和末期明顯,是妊娠期正常的生理變化。但應排除念珠菌、滴蟲、淋球菌、衣原體等感染。囑孕婦穿透氣性好的棉質內褲,經常更換,保持外陰部清潔,每日清洗外陰或經常洗澡,以避免分泌物刺激外陰部。

  2.4 下肢水腫 孕婦在妊娠後期易發生下肢浮腫,經休息後可消退,屬於正常。如下肢明顯凹陷性水腫或經休息後不消退者,應及時診治,警惕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的發生。指導孕婦左側臥位,解除右旋增大的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下肢稍墊高,避免長時間站位。適當限制孕婦對食鹽的攝入,但不必限制水分。

  2.5 下肢、外陰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因妊娠次數增多而逐漸加重。孕婦應避免兩腿交叉或長時間站立及行走,並注意時常抬高下肢;避免穿妨礙血液迴流的緊身衣褲,以促進血液叵流;會陰部有靜脈曲張者,可於臀下墊枕,抬高髖部休息。

  2.6 便祕

  是妊娠期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妊娠前即有便祕者。囑孕婦養成每日定期排便的習慣,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同時增加每日飲水量,注意適當的活動。未經醫生允許不可隨便使用大便軟化劑或瀉劑。

  2.7 腰背痛

  妊娠期間由於關節韌帶鬆弛,增大的子宮向前突,為使得軀體平衡而重心後移,腰椎向前突使得背伸肌持續緊張,出現輕微腰背痛。應指導孕婦穿低跟鞋,在拾取或抬舉物品時,保持上身直立,彎曲膝部,用兩下肢的力量抬起。疼痛嚴重者,必須臥床休息***硬床墊***,區域性熱敷可緩解症狀。

  2.8 下肢肌肉痙攣

  發生於小腿腓腸肌,多於妊娠後期的夜間出現,是孕婦缺鈣的表現。應指導孕婦飲食中增加鈣的攝入,同時告誡孕婦避免腿部疲勞、受涼,伸腿時避免腳趾尖伸向前,走路時腳跟先著地。發生下肢肌肉痙攣時,囑孕婦背屈肢體或站直前傾以伸展痙攣的腓腸肌,並行區域性熱敷按摩,直至痙攣消失。必要時遵醫囑口服鈣劑。

  2.9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徵

  於妊娠末期,孕婦較長時間取仰臥位時,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迴心血量和心搏出量減少,出現的低血壓現象。孕婦左側臥位後症狀可 自然消失,不必緊張。

  2.10 貧血

  主要是由於孕婦對鐵的需要量增多引起,尤其在妊娠的後半期。指導孕婦應適當增加含鐵食物的攝入,如動物肝臟、瘦肉、蛋黃、豆類等。如病情需要補充鐵劑時,可用溫水或水果汁送服,以促進鐵的吸收,且應在餐後服用,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3 營養指導

  孕婦的營養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自身和胎兒的健康。妊娠期間孕婦必須增加營養的攝入以滿足自身及胎兒的雙重需要。但孕婦的飲食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胎兒發育,並導致併發症的發生。若營養攝入過多,易導致胎兒過大而難產或者至產後婦女體重過高;若營養攝入過少,會導致胎兒體重較輕,骨骼發育差,早產和死產的發生機會增加。醫務工作者可以根據孕婦的習慣和信仰等幫助她們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遵循均衡飲食原則,選擇的食物宜重質不重量,採用正確的烹飪方法,避免破壞營養素。根據2000年 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 參考攝入量”的標準,孕婦的攝入量可以參考以下指標:

  3.1 熱量

  妊娠各期均要增加一定數量的熱量以滿足需要。

  孕期每天推薦量是在相同體力活動非孕期婦女基礎上額外增加0.84MJ***200kcal***,正常體力活動的孕婦每日約需8.86MJ***2300kcal***的能量。安排食譜時,應適當考慮三大營養素所佔比例,一般推薦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佔熱量的60%~65%,脂肪佔25%~30%,蛋白質佔15%。

  3.2 蛋白質

  由於人體進食的蛋白質僅約20%經消化吸收後儲存於組織內,故進食蛋白質的數量應為合成機體組織所需蛋白質的5倍左右。建議孕婦從妊娠開始每日應增加蛋白質的量,早期每天約增加5g,中期每日增加15g左右,晚期每日增加25g為宜,且最好是優質蛋白。孕婦每日多食2個雞蛋可以補充蛋白質15g,相當於豆腐200g或豆腐乾75g,獲谷糧類200g。孕期攝入蛋白質不足,會造成胎兒腦細胞分化緩慢,細胞突觸較少,影響智力反應水平,尤其孕早期應補充足量的蛋白質。

  3.3 微量元素 孕婦除需要基本的微量元素補充外,更應注意以下幾種:

  3.3.1鈣和磷:

  妊娠後期母體必須吸收和保留一定數量的鈣和磷,才能保證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因許多因素可影響鈣的吸收,如蔬菜中含草酸多,穀類食物中含植酸鹽多,均可與鈣結合而減少鈣的吸收、利用,而我國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故孕婦每日鈣的供應標準為孕早期800mg,孕中期1000mg,孕晚期1200mg。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D。牛奶中含鈣、磷較多,其他如肉類、豆類、海產品等。 3.3.2鐵:孕婦的食物中,如鐵的含量不足,易致缺鐵性貧血。建議孕婦每日鐵的攝入量為孕中期25mg/d,孕晚期35mg/d。動物肝臟、血、瘦肉、蛋黃、豆類、貝類及各種綠葉菜均為含鐵多的食物。一般植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較低,動物性食物鐵的吸收率高。鐵在酸性環境中易於吸收,因此,孕婦在補充鐵劑時最好食用一些酸性物質或液體。

  3.3.3碘:

  妊娠期母體和胎兒的新陳代謝率較高,甲狀腺機能旺盛,碘的需要量增加。若孕婦嚴重缺碘,則嬰兒可能會患呆小症。推薦每日碘供給量200μg。

  3.4 維生素妊娠期間孕婦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加之維生素是維持生命和生長所需的有機物,通常無法由身體合成,而是少量地存在特定的食物中,故孕期應增加維生素的攝入。

  3.4.1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與胡蘿蔔素有助於胎兒正常生長髮育,預防孕婦陰道上皮角化,面板過分乾燥和乳頭皸裂。妊娠期間應適當增加維生素A供給量,但不能過量,以免影響胎兒骨骼的發育。我國暫定維生素A的供給標準:孕早期為800μg視黃醇當量,孕中、晚期均為900μg視黃醇當量。肝臟、蛋黃、腎臟等均為維生素A豐富的食品。維生素D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它對胎兒骨、齒的形成極為重要。一般建議孕婦維生素D供給量為每日10μg。除多晒太陽外,應補充一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或製劑。如牛奶、蛋黃、肝臟等。

  3.4.2水溶性維生素:

  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B2、尼克酸、B6、葉酸、B12等,是細胞呼吸、葡萄糖氧化及能量代謝等作用的輔酶,廣泛存在於穀類、動物肝臟、乾果、綠葉菜、牛奶、肉、魚、家禽、黃豆中。由於孕早期葉酸缺乏已證實是導致胎兒神經管畸形的主要原因,所以推薦營養攝入量葉酸為每日600μg。維生素C是胎兒生長髮育所必需的,它對胎兒骨、齒的正常發育、造血系統的健全和機體抵抗力等都有促進作用。如維生素C缺乏,胎兒及孕婦均易發生貧血及壞血病,還易造成流產及早產,缺乏維生素C能使胎膜形成不良,易發生胎膜早破。我國建議孕婦的供給標準為每日130mg。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4 健康 教育

  包括指導孕婦保持清潔、進行適當活動和休息、進行胎教和自我監護等。

  ①保持自身的清潔和舒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刷牙,勤更衣。衣服應寬鬆、柔軟、舒適,冷暖適宜;鞋跟宜低,但不應完全平跟,避免穿高跟鞋。

  ②適當活動與休息。一般孕婦28周後宜適當減輕工作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重體力勞動。坐位時可抬高下肢,減輕下肢水腫。保證每日的休息和睡眠,臥床時宜左側臥位,以增加胎盤血供。保證適量的運動,如散步、家務等。但注意不要攀高或舉重。

  ③胎教。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為胎兒的生長髮育實施最佳措施,如對胎兒進行撫摸訓練、 音樂訓練等。

  ④孕期自我監護。胎心音計數和胎動計數是孕婦自我監護胎兒宮內情況的一種重要手段。應教會家庭成員聽胎心音,教會孕婦計數胎動。

  胎動計數的方法為:每日早中晚各數1小時胎動,將3次胎動數的和乘以4,即得12小時的胎動次數。正常情況下,每小時胎動約3~5次,12小時內胎動累計數不得小於10次。凡12小時內胎動累計數小於10次,或逐日下降大於50%而不能恢復者,均應視為異常,應及時就診,進一步診斷並處理。⑤性生活指導。妊娠期間應適當減少性生活次數,在必要時應注意身體姿勢,以防流產、早產及感染的發生。⑥識別先兆臨產。臨近預產期的孕婦,如出現陰道血生分泌物或 規律宮縮***間歇5~6分鐘,持續30秒***則為臨產,應儘快到 醫院就診。如陰道突然大量液體流出,囑孕婦平臥,由家屬送往醫院,以防臍帶脫垂而危及胎兒生命。

  5 結果評價

  5.1 孕婦獲得了孕期保健知識,並能夠執行,保持健康、舒適。

  5.2 孕婦在孕期休息和睡眠狀態良好。

  參 考 文 獻

  [1]方妙君,邱秀環,孫肇玢.護理程式[M].北京: 科學技術 文獻出版社,1999. 45.

  [2]王田福主編.護理心 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4.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