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母體的護理論文免費

  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醫學上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除乳腺外全身器官恢復或接近非孕狀態的一段時期稱為產褥期,一般為6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試談產褥期常見的問題及護理

  一 常見的護理問題

  產褥期婦女常見的護理問題包括:疼痛、營養狀況改變、排尿形態改變、產後疲憊及母乳餵養等相關問題。

  1.疼痛 產後除了子宮收縮可能導致產婦會有產後痛等情形之外,會陰切開傷口、乳房腫脹也可能導致產婦有疼痛的出現。

  2.營養狀況改變 產婦由於產後初期對飲食的需求增加,往往在產後會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導致營養攝取多於個人身體所需。但若產婦於產後有哺乳,則其個人熱量及營養需求比不哺乳的產婦更高,如此才足以供應充足的乳汁,若哺乳婦熱量攝取不足,則可能導致營養攝取少於身體所需的情形。

  3.排尿形態改變 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施加壓力於膀胱及陰道,導致膀胱暫時性張力消失,產婦於產後可能會發生暫時性的喪失排尿感,使得膀胱發生過度膨脹、餘尿量增加且無法排空的情形。

  4.母乳哺餵 產褥期產婦可能發生與哺乳有關的問題包括:有效性母乳餵養、無效性母乳餵養及母乳餵養中斷等問題。若產婦具備基本的哺乳知識、乳房結構正常,加上有良好的支援系統支援其持續性的母乳餵養,且產婦對其母乳餵養具有信心,則於產後能有效的給予新生兒哺餵母乳;若新生兒有早產或有某種畸形而致嬰兒吸吮反射欠佳或因母親乳房異常、知識不足、家人不給予支援及母乳哺餵中斷等因素,則可能導致無效性母乳餵養;若由於母親或嬰兒患病、母親 工作、有母乳餵養的禁忌或突然需要斷奶等因素,即可能發生母乳哺餵中斷的問題。

  二 護理目標

  針對上述問題,護理人員照顧產褥期家庭的護理目標包括:

  1.保持產婦身心的舒適。

  2.保持良奸的營養代謝狀態。

  3.建立規則的排洩功能。

  4.保持正常的排尿功能。

  5.保持良好的睡眠休息。

  6.促進親子互動關係的建立。

  7.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

  護理措施:

  根據產褥期的護理目標,護理人員應提供的護理措施包括:

  1.減輕疼痛、促進舒適

  ***1***向產婦說明造成產後痛的原因。

  ***2***評估子宮收縮的情形。

  ***3***正確地按摩子宮底,以促進子宮有效地收縮。

  ***4***評估子宮收縮藥物使用的情形。

  ***5***評估會陰部傷口癒合的情形。

  ***6***指導產婦於產後24小時內冰敷會陰部以減少腫脹及疼痛。

  ***7***每次排尿後 應用溫開水沖洗會陰以利傷口癒合。

  ***8***鼓勵產後採取母嬰同室,依新生兒需求餵養母乳並適當排空乳汁,以預防脹奶不適的情形。

  ***9***必要時依醫囑給予止痛藥。

  ***10***協助產婦獲得清潔與舒適。

  2.協助產婦攝取適當的營養

  ***1***指導產後與飲食相關的知識。

  ***2***指導其正確攝取均衡飲食的方法。

  ***3***哺乳產婦應攝取比平常多約500卡的熱量。

  ***4***哺乳產婦於飲食中應增加蛋白質、鈣、維生素、鐵質及液體的攝取。

  3.促進排尿功能

  ***1***評估膀胱脹滿的情況。

  ***2***觀察產婦有無尿瀦留的問題。

  ***3***指導產婦乾產後4-6小時內要自解小便。

  ***4***必要時給予導尿。

  4.協助產婦獲得適宜的休息與活動

  ***1***主動與產婦討論有關產後疲憊的問題。

  ***2***鼓勵產婦適當表達其壓力或焦慮。

  ***3***鼓勵產婦主要支援系統多提供產婦實質上的協助。

  ***4***住院期間儘量採取集中護理,讓產婦有充分的休息及睡眠。

  ***5***哺乳期間應儘量採取側躺的哺乳姿勢。

  ***6***鼓勵產婦早期下床活動或床上運動。

  5.協助產婦獲得良好的角色調適

  ***1***鼓勵產後親子互動。

  ***2***儘早提供產婦親子互動的機會。

  ***3***實施24小時母嬰同室以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4***鼓勵家庭中其他成員參與新生兒的照顧。

  ***5***鼓勵產婦說出心裡的感受並給予 心理支援。

  6.促進有效母乳餵養

  ***1***鼓勵產婦應乾產後儘早給新生兒吸吮乳房。

  ***2***指導產婦於哺乳期間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水分。

  ***3***示範產後乳房護理的方法。

  ***4***採取母嬰同室或提供適當的 環境以方便產婦哺餵母乳。

  ***5***鼓勵家人給予產婦哺餵母乳積極地支援。

  ***6***提供成功個案與產婦分享如何達成有效母乳餵養的 經驗。

  臨床路徑在產後護理的 應用:

  為了適應現今的健康護理模式,以達到節省醫療資源、提高 工作效率及提高服務質量的目的,現今有些產科在產後護理中,使用臨床路徑結合臨床護理記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作為臨床護理的準則,也可更有效地完成護理。因此,在進行護理相關措施時,各單位也可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發展 自己的臨床路徑。

  下載篇2

  試談產褥期的清潔衛生及護理

  【摘要】根據產婦產褥期的生理的特點,做好產婦乳房、會陰等重點部位的清潔衛生,從用藥、併發症、飲食、活動、避孕等方面科學合理地做好產婦的護理保養,促使產婦身體健康快速復原。

  【關鍵詞】產褥期;清潔;衛生;護理

  產褥期即俗稱的坐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這一段時間,一般6-8周,尤其是產後15天內,產婦應以臥床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產褥期期間,母體生理系統要發生很大變化,子宮內部留有一定程度的創面,同時乳房生理變化較大,分泌功能加強,機體抵抗力低,易發生感染。在產褥期內產婦應該好好休息,醫護人員應仔細觀察產婦身體恢復情況,並進行衛生、護理等指導,保證產婦身心健康儘快恢復。

  1注意產褥期的清潔衛生

  1.1乳房保潔和衛生護理初次哺乳前,要用溫開水清洗乳房,從乳頭開始清洗,然後依次清洗乳房整體。每次哺乳前和哺乳後,都要用溫開水擦洗乳頭、乳房,使乳房保持清潔衛生,避免乳腺感染,引發乳腺炎。同時要注意乳頭內陷的矯正,避免乳頭凹陷導致汙垢隱藏,引發感染。哺乳期產婦穿著要寬鬆合適,儘量使用具有託負功能的胸罩,以緩解乳房充盈時的下墜。每次餵乳,儘量讓孩子吸吮兩側乳房,達到每次餵乳能夠排空兩側乳汁,減輕乳房充盈引起的不適,避免奶汁積存引發乳房疾病,也避免引起哺乳期過後乳房大小高低不一致。如果乳汁豐盛,嬰兒哺乳過剩,可適當採取人工排空乳汁,即母親自己用手輕輕擠出奶汁。哺乳期有時發生乳頭皸裂現象,大多是因嬰兒吸吮時沒有充分含住乳頭或乳頭堅韌性不好引起的。針對前種原因,餵乳時母親要調整好餵乳姿勢,使嬰兒在正確舒適且鬆弛的姿勢下,讓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吮於嬰兒的口內吸吮奶汁。針對後種原因,餵乳前對乳房和乳頭進行熱敷,大約3-5分鐘,然後擠出少量乳汁,使乳頭柔軟,便於嬰兒吸吮。哺乳期最易發生乳腺炎,出現紅、腫、熱、痛及結節等症狀,容易引起乳腺管阻塞不通。輕微乳腺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餵乳前,對乳房熱敷3-5分鐘,並輕輕按摩。然後讓嬰兒先吸吮患側乳房。這樣做好處在於,嬰兒飢餓時吸吮力強,充分吸空乳汁,有利於吸通乳腺管,避免堵塞加重炎症。同時要增加餵乳次數。哺乳後充分休息,飲食要少吃熱量高的食物,以清淡為主。若體溫較高,炎症較重,要多飲水,並及時去醫院就診,按醫生要求適當用藥。

  1.2會陰清潔和衛生分娩後生殖器官尚未恢復正常,宮腔內有較大創面,宮頸口鬆弛,陰道黏膜有擦傷,因此必須作好會陰清潔和衛生,以防引起感染。首先仔細評估會陰切口有無滲血、血腫、水腫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水腫者,可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溼熱敷每日2-3次。血腫小者可用溼熱敷或遠紅外燈照射,大的血腫需配合醫師切開處理。有硬結者則用大黃芒硝外敷。會陰部每日2次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1:2000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或用1:5000左右的稀釋絡合碘液沖洗或擦洗,且應勤換會陰墊,大便後用水清洗會陰,保持會陰部清潔,囑產婦,如有會陰傷或側切傷口未拆線一週內避免下蹲姿勢,以防傷口裂開[1]。由於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影響痔靜脈血液迴流,加之分娩時的用力,常誘發或加重痔瘡的發作,有腫痛症狀者,可作溼熱敷或50%硫酸鎂熱敷,也可塗以20%鞣痠軟膏,或戴橡皮手套將痔核輕輕推入肛門內,分娩7-l0天后亦可每日用熱水坐浴,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祕。

  1.3周身衛生及其他清潔產婦產褥期汗腺分泌旺盛,夜間睡眠和初醒時更明顯。及時地洗澡可使全身血液迴圈增加,加快新陳代謝,保持汗腺孔通暢,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還可調節植物神經,恢復體力,解除肌肉和神經疲勞。正常分娩的產婦產後2-5天便可以洗澡,但是不應早於24h,以選用淋浴為佳。產後6周內不宜洗盆浴或大池洗浴,以減少經陰道和尿道逆行感染的機會,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每次5-10min即可,水溫35℃-37℃。另外,要常換內衣,飯後要刷牙漱口,預防口腔感染和牙周炎;洗頭、洗腳一定要用溫水。

  2注意產褥期的護理

  2.1慎重使用藥物使用藥物要遵照醫囑。母體服用藥物會導致血液藥物含量較高,通過血液迴圈融入乳汁,特別是有些藥物副作用較大,嬰兒吸吮含藥物奶汁容易影響健康發育。

  2.2注意預防產褥感染和併發症對有合併症的產婦,應作必要的化驗檢查。惡露顏色變淡接著又變紅,或惡露增多,大多是有產後出血或感染的症狀。一旦發生這種現象,要儘量看醫生診斷,對症治療。其中,重點注意產褥感染。產褥感染是指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區域性或全身的感染,又稱產褥熱,發病率約為6%。因感染的病原體種類、感染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一般均有3-5天潛伏期,輕者表現為體溫逐漸上升,達到38℃左右,持續數天,經治療後好轉;重者體溫可突然升至39℃以上,產婦頭痛、脈快、虛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

  2.3適量做好運動產後要適當活動,進行體育鍛煉,有利於促進子宮收縮及恢復,防止尿失禁、膀胱直腸膨出及子宮脫垂。一般採取以下運動方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每天定時做提肛肌收縮運動,加快腹肌、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通過適當運動鍛鍊,促使血液迴圈,預防靜脈炎,促使胃腸蠕動,預防便祕,促使體形健康恢復。

  2.4科學補充營養產褥期產婦所需能量及物質,均較分娩前增加。食物應營養豐富,種類多樣,易消化吸收,多清淡少油膩。產後最初幾天內,飲食要含熱量較高、蛋白含量較高、維生素含量高的食品,伴隨流食和湯類,促使乳汁分泌。同時根據嬰兒生長髮育的需要,產婦還要適當飲食含礦物質的食物,也可適當補充維生素。

  2.5適時做好避孕產褥期內,由於子宮創面、陰道粘膜和會陰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有的惡露尚未乾淨,因此必須避免性生活,防止性交引起感染。產褥期後通過檢查,確認生殖器官及身體已經恢復正常後,才能恢復性生活。恢復性生活後,要堅持積極避孕措施,避免產後不久再次懷孕,對身體造成損害。丈夫要積極配合避孕,懂得產後排卵月經復潮的知識,以及短時間內再次懷孕對母體的損害。根據哺乳期的實際,婦女一般採取工具避孕措施,不採用藥物避孕。正常的陰道分娩的婦女,一般要在產後3個月後放置節育環;剖宮產的婦女一般要在產後半年後放置節育環。如果有感染等其它情況,要按醫生要求適時放置節育環。

  2.6合理作息安排產褥期產婦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以恢復疲勞,促進組織修復,增強體力。妊娠和分娩給產婦帶來的身體變化和消耗,需要6周左右的時間方能完全復原[2]。充足休息和睡眠,是保證產婦身體機能恢復、創傷自愈修復必要條件。大多產婦在產娠期容易造成疲勞、失眠、緊張、焦躁等不適症狀,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產婦生理上發生變化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大多是餵乳、照顧嬰兒、生活料理等體力勞動導致體力透支所引起的。產褥期如果過早地承擔體力勞動,容易導致身體關節、腰肢痠痛,甚至導致子宮、胃腸下垂,以及膀胱、陰道壁膨隆留下終生疾患。疲勞、失眠、緊張、焦躁等生理和心理症狀會導致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嚴重者影響乳汁分泌。因此產褥期的婦女要保持充足睡眠,每天不少於8小時,要注意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

  3健康教育

  產後的婦女要掌握一定的衛生保健知識,既要自己主動做好自我保健,同時又要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做好產褥期的婦嬰護理保健工作。

  3.1協助產婦瞭解產褥期感染的知識,告知其併發症的症狀及預防;解釋正在實施的治療、檢查及護理操作的目的和意義,以減少病人焦慮緊張情緒,取得其主動配合。

  3.2給予產婦有關產後休息、飲食、活動、服藥的相關知識,提供產後性生活和有效避孕的具體指導,一般需通過產後檢查全面評估,結果正常後方可恢復性生活。

  3.3幫助指導產婦學習掌握一定的日常護理知識。使產婦具備基本的識別診斷自身及新生兒的異常狀況的能力,必要時能夠採取適當的措施做好自我護理保健和嬰兒護理保健,同時也可使其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務人員。

  3.4告知產婦產後隨訪、檢查的時間;新生兒隨訪、預防接種的時間和機構;母乳餵養支援機構的***。並提醒產婦任何時候出現不適及異常症狀,需及時隨診。

  參考文獻

  [1]王寶珠,主編.實用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指南.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

  [2]高際天,主編.婦產科學及護理.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