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參考樣本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應激障礙焦慮症和護理學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1-3],治療側重於脫離應激源及藥物治療,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狀緩解後,遺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抑鬱。本研究試圖以心理護理手段對後遺焦慮狀態進行干預,以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選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符合CCMD-3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3.8±9.8***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5.7±10.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入組後根據病情給予抗精神病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2周***兩組患者均未用抗焦慮和抑鬱藥***,精神病性症狀緩解後,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同時實驗組心理護理介入:第1周採取集體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發病原因不同以及焦慮程度的輕重,將相似發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為一組,每次1~2h,1周4次,採用以下形式:①講座方式,結合患者的焦慮症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每次講解必須聯絡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重點地闡述引起患者焦慮的原因,便於在個別心理護理時患者能充分暴露焦慮體驗。②組織座談討論,首先創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鼓勵和誘導患者聯絡疾病的實際和發病原因,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性格,結合目前焦慮體驗展開自由討論,儘量做到每一個患者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達到互相啟發,良性互動,並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與焦慮有關的問題,以便個別心理護理階段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第2周個別心理護理:①細聽傾訴,目的是收集相關資訊,建立信任關係,給患者以宣洩焦慮的機會。②支援與鼓勵,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援,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消除顧慮,鼓勵患者從心理創傷中走出來,使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第3周行為療法:①脫敏療法,讓患者逐漸去接觸會引起焦慮反應的事物、環境或情況,由少漸多,慢慢調節其程度,讓患者習慣,不發生焦慮反應。②全身鬆弛法,在安靜的環境下,讓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閉眼睛,按次序指揮自己的肌肉鬆弛下來,先是頭部,然後依次是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最後達到全身鬆弛的狀態。全身鬆弛後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調節,從而調節緊張的植物神經,通過生物反饋作用緩解焦慮情緒。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護理手段。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1.3療效評定:由兩名受過訓練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在一致性測驗後,於心理護理前後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測評。採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減分率評定療效,痊癒:漢密爾頓減分率≥75%;顯進:漢密爾頓減分率≥50%;進步:漢密爾頓減分率≥25%;無效:漢密爾頓減分率<25%。1.4統計分析:應用社會科學統計軟體包***SPSS10.0***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療效明顯高於對照組,經χ2檢驗顯效率及有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2.2兩組治療前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結果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後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均有明顯降低,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治療前兩組患者兩個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後,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心理護理對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後遺焦慮有明顯康復作用。

  3討論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過去稱之為反應性精神病,強調生活事件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等客觀因素在發病中的關鍵作用[4],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在同樣強度甚至更大強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過危機而不發病,這就說明個體易感性和對應激應付能力在發病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閉。以往,多數學者認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預後良好,不遺留缺陷症狀[5]。近年來這一觀點在修正,國外的諸多研究表明,該障礙往往病程遷延,經年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6-7]。本實驗觀察到絕大多數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狀消失後均遺有明確的情緒障礙,這與既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8-9]。這也表明重大心理創傷對患者產生持久應激效應,會長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從一個側面說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應對應激的能力在發病中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由此,研究心理護理手段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義了。

  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顯效率83.3%,對照組55.5%,二者差異顯著,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後,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緩解後遺焦慮狀態,促進患者的康復,從而避免一部分患者的慢性化趨勢。本實驗採取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循序漸進的,在創傷應激期應給予支援性心理護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採用讓患者回憶創傷事件的認知療法或暴露療法,因為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另外,心理護理的關鍵是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患者對護士有足夠的信任。在應激相關障礙後期,精神症狀大部分消失,為患者提供有關應激相關障礙及其治療的知識也很重要,還需注意患者家屬及其他社會關係的力量,強化社會支援[10-11]。

  本課題研究結果充分顯示,實驗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後焦慮症狀明顯較對照組減輕,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達到了康復的目的。本實驗研究結果值得臨床護理工作者重視。

  篇2

  談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

  “多元文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指兩種文化現象,即殖民地和後殖民地社會的文化,前者是指殖民國家的統治文化和原住民的種族文化,後者是指具有不同社會和文化來源的民族雖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各民族之間以及各民族群體之間的文化特性有較大的差異[1]。因此,多元文化背景包含多元文化的差異、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美國護理專家Ma-deleineLeininger於20世紀60年代在人種學及對護理和健康—疾病照顧相關習慣、信念和價值的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跨文化護理的概念。她認為護理的本質是文化關懷,同時強調文化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強調因人施護,即護士應根據人們的文化價值和對健康的認識,為其提供有意義和有效的護理保健措施[2,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跨國界、跨區域的人,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會群體越來越多,也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的人群越來越多,同一所醫院的護士面臨著從護理一種文化的病人到護理另一種文化的病人,即跨文化護理。因此,跨文化護理已成為我國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跨文化護理教育也成為護理專業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我國跨文化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研究表明,現階段我國跨文化護理教育存在許多問題:①缺乏具備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的高素質教師;②護理教育課程設定偏重基礎醫學,教育理念不符合現代國際護理的要求,對語言應用及文化素養的關注不夠,從而導致跨文化護理內容的缺失;③缺乏規範化的跨文化護理理論和實踐教材;④現有的跨文化護理教育多以英語教學為主,未能將本土化的跨文化護理理念融合到護理教育體系中;⑤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4-9]。針對以上問題,我院嘗試對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2改革措施

  2.1幫助專業教師樹立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提高跨文化護理教育能力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任課教師的信任和欣賞,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只有具備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才可能適應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與選擇,從而真正從行動上為跨文化護理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建設一支具有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的關鍵。為此我們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將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根植於教師的腦海,浸入教師的骨髓。同時,我們還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能力:首先,要求專業教師將自己的知識結構從專業知識拓展到非專業的社會文化知識,通過博覽文化群書,如《跨文化交流學》、《宗教學》、《多元文化與護理》、《民族學》等,瞭解和理解社會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樣性和價值觀的多元性,掌握多元文化護理的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知水平。其次,班主任老師都由專業教師兼任。由於我院學生來自湖南、福建、廣東、雲南、新疆等全國十幾個省市,我們要求班主任老師在該班舉行“民俗民風”分享會,使每個省的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獨特文化,以此培養專業教師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再者,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去學校定點社群或附屬醫院服務學習半年以上,通過社群或醫院服務學習獲得對不同社群服務物件的文化特質的認識,並在為服務物件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跨文化交往以及獲得跨文化理解與反思的充足機會。社群服務學習方法賦予了抽象化的多元文化教師教育課程以生活化的詮釋,使得護理專業教師可以在社會實踐情境中直面文化的多樣性問題,為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積累素材。通過採取多種措施,我院初步建設了一支具有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2.2建設具有跨文化護理特色的“3+3”課程體系模組,突出人文素質教育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為了突出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護理能力,我們將原來“2+2+2”的課程體系模組***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變為“3+3”的課程體系模組,即3個必修課模組***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和3個選修課模組***專業提高限選模組、專業崗位限選模組和專業崗位任選模組***。課程體系的改革著重於選修課模組的構建,即刪除原有選修課中的核醫學、大學語文等,在專業提高限選模組中增加《跨文化交流學》、《文化護理與溝通藝術》等課程,在專業崗位限選課模組中增加《宗教學》、《民俗學》、《護理美學》、《護理與法律》等課程,在專業崗位任選模組中增加《人類文化學》、《西方文化導讀》、《英語國家概況》和《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改革以後的課程體系選修課學時增加了近20%。

  2.3編寫具有跨文化護理特色的教材,實現多元文化護理理念的整合

  為了滿足雙語教學的要求,達到課程優質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們聯合國內高校教師先後編寫了護理學基礎的理論與實踐雙語教材。2004年出版的雙語理論教材既涵蓋了《護理學基礎》***人衛中文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將國外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國內的護理基本知識和技能相結合,引進了許多新的知識和觀點。隨著護理學的發展和國外先進護理理念的引進,人們對多元文化護理和人文護理關懷的需求日益增多。我們結合護理學基礎實踐雙語教學改革經驗和護理人文關懷教學改革成果,於2011年編寫和出版了《基礎護理學實踐教程***中英文雙語版***》。該教材結合臨床案例,在操作流程中增設情景對話,做到了人文關懷,體現了護理的本質文化關懷,為跨文化護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教材。

  2.4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提升本科護生的跨文化護理能力

  2.4.1改革理論課教學方法在護理學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護理課程的理論教學中靈活採用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方法,為學生提供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和不同國家服務物件的案例,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樹立跨文化護理的理念和意識。

  2.4.2改革實踐課教學方法在護理學基礎與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中,我們大膽採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教學法和標準病人教學法等方法,選擇有代表性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也就是有些少數民族的學生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護理實踐操作中感受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同時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將人文關懷理念與基礎護理學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在護理實踐操作中運用人文關懷語言與病人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這些方法,強化學生的服務理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灌輸跨文化護理理念,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4.3構建跨文化護理網路教學平臺我們在完善現有護理學專業課網路課程的基礎上,搭建跨文化護理網路教學平臺。該教學平臺包括跨文化護理基本知識、跨文化護理課件、資源庫、下載區以及實踐區等五大模組。實踐區主要是針對某階段教學的內容需要結合跨文化護理的要求而提出的課程實踐。

  2.4.4開展多種形式活動,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我院經常開展英語角、英語競賽、英語板報、英語話劇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讓學生與我校國外留學生組成學習興趣小組,以互幫互助的形式更多地瞭解多國文化和風俗習慣;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瞭解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為其今後進行跨文化護理奠定基礎;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增加與國內和國際同類院校的交流;同時邀請醫院的護理專家、社群護士進行學術講座,增加學術氛圍,使學生了解國內外護理現狀,比較其工作重點的差異,提升學生跨文化護理能力。

  2.5建立連續性的跨文化護理教學評價體系

  2.5.1開通線上測評平時成績包括每門網路課程每一章節的練習、跨文化護理網路教學平臺的參與和使用率以及實踐區中論文撰寫和PPT彙報情況,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10%。2.5.2課程理論和實踐考核中強調跨文化知識的應用課程理論考試要求強調跨文化護理理念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試題中案例要突出有較強的靈活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強調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考核。護理學基礎實驗考核時提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例,以考核學生跨文化護理的能力,並且修改實驗考核標準,增加了儀容、儀表、語言、體態、溝通等非技術內容。護理臨床實踐評價則採用模擬現場考核,側重於對多元文化護理臨床實踐技能、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的評價。改進後的評價標準更突出了跨文化護理的特點。

  3改革成效

  3.1師資力量發展壯大

  我院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跨文化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如我院的青年教師100%獲碩士學位,2人獲得省級教學能手、3人獲得校級教學能手、2人獲得多媒體十佳教師,獲獎人數達50%以上。

  3.2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強、就業質量提高

  護理學專業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業率高達90%以上,其中在三甲等醫院就業率在85%以上。近三屆畢業生就業地區和檔次分佈呈現發達地區迅速增多、省城三甲醫院劇增的趨勢。

  3.3學生客觀評價高

  調查結果顯示:87.1%學生對我院教師的多元文化與護理的知識面感到滿意,94.3%學生對建設的“3+3”新增課程感到滿意,90.2%學生對雙語教學課本內容形式滿意,77.9%學生認為認可新的教學方法,98.8%學生對課外活動的積極性高。

  3.4用人單位評價高

  畢業生中,50%以上已成為醫院和教學單位的技術骨幹,5%以上成為單位的管理者,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專業英語運用能力和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得到用人單位充分肯定,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李昕、宋雅靜等10餘名學生通過託福或雅思考試出國工作或深造。

  4小結

  本研究在現階段我國跨文化護理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通過拓展教師的社會文化知識和去定點社群或附屬醫院進行跨文化護理實踐,幫助專業教師樹立跨文化護理教育理念,培養了一批具備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的高素質教師。通過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人文素質教育模組,改革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教學方法以及搭建網路教學平臺,編寫具有跨文化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教材等措施,解決了以往護理教育課程設定偏重基礎醫學,對人文素養關注不夠,缺乏規劃化的理論和實踐教材,跨文化護理教育多以英語教學為主,未將本土化的跨文化護理理念融入教育體系等方面的問題。通過開通線上測評,增加多元文化護理實踐技能的考核,建立了連續性的跨文化護理教學評價體系。與此同時,跨文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取得了學生對改革模式的滿意度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強、就業質量提高,用人單位評價高且有學生出國工作和深造等成效。由此可見,此培養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護理能力,同時也可為其他領域教學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