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淋巴結炎病因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臨床上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多見於7歲以下的小兒,多屬病毒感染。那麼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

  由於遠端迴腸的淋巴引流十分豐富,迴腸、大腸區淋巴結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後,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沿血迴圈到達該區淋巴結,引起腸繫膜淋巴結炎。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腸繫膜淋巴結增生、水腫、充血,但培養為陰性。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腸繫膜淋巴結炎不同於病毒性淋巴結炎,細菌侵及的淋巴結多表現為淋巴結內急性炎症反應、出血及壞死,淋巴結內可分離出沙門菌。

  一般認為與沙門菌感染有關。本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被汙染的肉類、禽蛋類等食物或水傳播給人;醫院內可因被汙染的被服、醫療用具、工作人員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門把柄等造成院內交叉感染,嚴重時甚至造成病房內暴發流行。

  :發病機制:

  小兒腸繫膜淋巴結沿腸繫膜動脈及其動脈弓分佈,十分豐富。迴腸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腸內容物常因迴盲瓣的作用,在迴腸末端停留,故腸內細菌及病毒產物易在該處吸收。

  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後,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沿血迴圈到達該區淋巴結,引起腸繫膜淋巴結炎。

  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腸繫膜淋巴結增生、水腫、充血,但培養為陰性。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腸繫膜淋巴結炎不同於病毒性淋巴結炎,細菌侵及的淋巴結多表現為淋巴結內急性炎症反應、出血及壞死,淋巴結內可分離出沙門菌。

  :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在上呼吸道感染後有咽痛、倦怠不適,繼之發熱、腹痛、嘔吐,有時伴腹瀉或便祕。約20%的病兒有頸部淋巴結腫大。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變主要侵及末端迴腸的一組淋巴結,故以右下腹常見,腹痛性質不固定,可表現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在兩次疼痛間隙患兒感覺較好。最敏感的觸痛部位可能每次體檢不一樣,壓痛部位靠近中線或偏高,不似急性闌尾炎時固定,並且程度較急性闌尾性炎輕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緊張。偶可在右下腹部捫及具有壓痛的小結節樣腫物,為腫大的腸繫膜淋巴結。有些患者可能併發腸梗阻,應注意觀察。年齡較小患兒在臨床上出現與闌尾炎相似的症狀,但病情較輕,而無腹肌緊張者,應考慮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一般經過禁食、靜脈輸液、抗生素等治療後腹痛可明顯好轉,無需手術治療。但有時很難與闌尾炎鑑別,治療觀察症狀不見好轉者宜手術探查。當患兒在臨床上出現發熱、腹痛、嘔吐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發生於腸道炎症之後,無腹肌緊張者應考慮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腸繫膜淋巴結炎治療方法

  1 治療原則

  1.1 若病史比較典型,腹部壓痛範圍比較廣泛,無腹肌緊張,可先行非手術治療,靜脈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熱解毒劑。應密切觀察腹部體徵變化,如加重又難以與闌尾炎、Meckel憩室炎等疾病相鑑別時,仍宜剖腹探查,並將闌尾切除。

  1.2 沙門菌感染引起胃腸道疾病以胃腸炎最多見,也有引起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的報道。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腸繫膜淋巴結炎不同於病毒性淋巴結炎,好發於兒童或少年。細菌侵及健康搜尋的淋巴結多表現為淋巴結內急性炎症反應、出血及壞死,淋巴結內可分離出沙門菌。應先行保守治療,若形成膿腫或出現腹膜炎症狀時,則行手術引流。

  2 治療方式

  2.1 非手術治療抗生素治療為主,並配合解痙鎮痛藥如山莨菪鹼類。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不應手術治療,應予抗感染治療。治療方法 採用保守療法,按氨苄青黴素0.1g/***kg?d***加0.9%生理鹽水,每日2次靜脈滴注,聯合甲硝唑每日1次靜脈滴注。對發熱腹痛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藥不超過3日。2日後查白細胞有明顯下降並有症狀明顯緩解,繼續鞏固治療1周。

  腸繫膜淋巴結炎手術治療

  經過2~3天的治療後發熱大多消退,白細胞明顯下降,腹痛症狀明顯緩解,經過1周的抗感染治療多痊癒出院。

  2.2 手術的選擇由於該病有時與兒童急性闌尾炎頗難鑑別,因此,對診斷不能肯定者,寧可開腹探查,否則讓已有急性炎症的闌尾留在腹腔內可能貽誤治療。B超檢查是以闌尾的影像為直接依據,還可顯示腫大的淋巴結,是二者鑑別的有效方法。若病情尚穩定或發病在6h以內,可繼續觀察,急性闌尾炎病情常進行性加重,應手術;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常可緩解。若病情較重或發病在12h以上仍不能排除急性闌尾炎時,應行剖腹探查,行闌尾切除術。如果經抗感染治療仍持續腹痛6h,體溫不降,腹肌較前緊張者,就應果斷手術,避免闌尾穿孔,一般觀察時間不超過24h。如果經治療後,腹痛不劇烈,體溫也無明顯增高,血白細胞無繼續增加,可按該病治療,延長觀察時間,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如誤診急性闌尾炎行手術時,一般認為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如是急性闌尾炎而延誤手術,可造成穿孔和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術中發現回盲部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充血,應取腫大淋巴結作病理切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