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論

  在武術界,王宗嶽和他的《太極拳論》受人矚目,影響極大。《太極拳論》成為武術理論的母論,從中派生出諸多拳訣,成為指導性拳論。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全文如下: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原注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淺析王公的拳論,實為拋磚引玉,它是在習練中對太極拳在陰陽變化、鬆柔動態執行中的一些體驗。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短短四百多字,將太極拳的來龍去脈以及修煉方法、目的,說得一清二楚,拳理深邃,拳法透徹,哲理服人。此論的影響在世界上引起極大的關注。德國亞琛有一位東方文化的痴迷者,為了尋找太極拳的發祥地,他來到中國杭州,使他興奮的是,他得到了一幅中國書法家寫的《太極拳論》書法,掛在他的東方文化工作室,可見他對東方的這位哲人的尊敬。

  王宗嶽是一位中國古典哲學家,有人考證他是清代人。太極拳師吳圖南在《國術概論》一書中考定王宗嶽為明朝人,這一考證將其生平向前推了多年。從此可以推論,太極拳在明朝已經開展得具有相當規模,在民間早有“四兩撥千斤”的爭論和質疑。

  王宗嶽《太極拳論》的精華之處,是開首的“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餘下的論述屬於拳法,拳法諸論也是上乘指導性的。

  太極拳是絕學,絕學就需要後來學子以絕學的眼光去看太極拳,以絕學的思維去理解太極拳。若以常人的想法、常人的眼光去看太極拳很難看懂拳的奧妙,更難以理解它的博大精深。一般人認為武術以剛武為主,訓練時以打狗皮、戳木板、撞石條、擊沙袋是正常的。而太極拳師則訓練弟子“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用意不用力”。還有的拳師在屋中懸掛一件衣服,令弟子每天去推,日久衣服不動而自身被打回來,身上已經有了鬆柔的體能,這在常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以常人的思考和認識去評論《太極拳論》是難以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