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的版本

  吳式太極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之一。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鬆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吳式太極拳,分南北兩派,南派為吳鑑泉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吳公藻、吳公儀、吳英華、馬嶽樑、徐致一等。北派為王茂齋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王傑***子英***、王倜***子超***、趙鐵庵、修丕勳、彭廣義***仁軒***、楊禹廷等,再傳有趙安祥、李經梧、王培生、修佔等。修佔又傳周旭林等。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是弄清什麼是太極拳,認識太與極這兩個字的來源,由太極圖看太極拳的由來。

  ​拳名發展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嶽。王宗嶽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發展自陳家溝長拳一路"十三勢頭"。


  
        版本

  張三丰版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注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王宗嶽版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楊諾賓版

  理論不過就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並非是什麼不可撼動的神殿。對於初學者來說,自身的感覺不足以指引自己前行,因此,借鑑前人的經驗就成為了非常好的選擇。理解對了就對自己有幫助,理解錯了就會害了自己。理論是一個引路的燈塔,現如今的問題就是"老燈塔很模糊"。你說他指的路錯,但有走到正確位置的人;你說他指的路對,死在半路上的數都數不過來。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站在燈塔的位置,清晰述出來時的路。無論觀者是否相信我,那都是你的選擇,我只負責闡述我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