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班主任與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職業學校的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交往次數最多,也最瞭解學生,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在班主任的諸多工作中,德育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必須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是德育的基礎。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班主任策略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的樂觀、豁達、寬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緒對學生的影響極大。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頭,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綻開笑臉,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擁有平和的心態。相反,班主任遇事急躁,學生情緒就不穩定。班主任心理不健康,會把不良情緒帶到教室,甚至採取不正當的方式懲罰學生。

  一、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學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厭學、早戀、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獨立能力差甚至自殘等。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而班主任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中堅力量,是班級工作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為班主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當前職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就業壓力大、偏執與偏激、叛逆與敵對、人際交往不當、抑鬱症、自閉症、憂慮過度、早戀問題、自殘、心理脆弱等。因此,對職業中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顯得非常重要。

  二、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作為班主任老師,最接近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直接地接觸、與家長結合等多種渠道全面瞭解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對於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早期評定、早期干預有重大的意義;班主任還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友好、互助的班級氛圍,可以通過班級環境的建設,消除環境刺激,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與學生相處最為密切,情感也最為深厚,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利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對他們施加影響;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便於對學生進行跟蹤輔導,將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引入班級管理;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核心,更有利於調動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班主任與學生交往、接觸的時間越多,就越能對學生良好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善於開發自身資源,利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形象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促使他們改變某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而引導他們不斷髮現和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班主任的人格也是無形的教育力量,班主任要懂得利用自身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要努力做到“以人格孕育人格,以心靈塑造心靈”。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識講座,發揮心理知識的作用。由於職校學生在心理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因此對職校學生有針對性地講授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是必要的。在講授心理學知識時,班主任需要注意不能像心理學教師那樣講授,要有針對性,視情而講。最後,班主任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是因人而異,面對團體的心理輔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地進行認真、耐心地交流和輔導,對症下藥。通過以朋友式的談心,有針對性地梳理、引導,幫助分析利害關係,達到解除或減輕心理障礙的目的。對有的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要有一個過程,這時需要班主任善於等待,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協調,這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鍛鍊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總之,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學校心理學家”。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遠,班主任必須潛心鑽研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知識,科學有序地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使班級成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

  參考文獻:

  [1]黃海亞.學校心理輔導中的價值干預取向及運用[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09***4***.

  [2]陳瑞瑞主編.德育與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金價新.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探析[J].班主任之友,2009***6***.

  篇二

  《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主任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有效地調節和疏導學生的心理行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各種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為班級育人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面向21世紀,我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因素,班主任工作,直接關係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即:教師的現在就是學生的將來。“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班主任的主要任務,然而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型別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有關調查表明,當前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比例也相當高。一些權威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比例平均為35,31%,有明顯問題的比例為16,72%。而筆者在從事班主任期間也深刻體會到許多學生在行為表現中成表現的種種異常如:好動、多話、厭學、打架等並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而往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因此,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經過長期觀察。筆者認為當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方面的極不穩定,喜怒無常。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鬱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鬥毆等現象。

  2、意志方面一般為優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其情感衝動時,自制力較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小學生心理問題中較為典型的一種,一般表現為:

  ***1***自私狹隘型,常為一點小事而跟別人鬧意見。斤斤計較,並且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自解脫,甚至耿耿於懷;

  ***2***自大自負型,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且受挫能力差;

  ***3***自卑怯懦型,這類人較為孤僻,不合群,做事優柔寡斷,唯唯諾諾。

  這些主要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儘管十分複雜,但可以大概可以分:

  1、物質豐富導致刺激變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學生比較容易滿足,考試取得好成績,只要有一塊糖的獎勵便會欣喜若狂,比較重視家長和老師的表揚,現代家庭富足衣食富裕,家長寵愛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以至於有的小學生對鼓勵表揚無所謂,為什麼都滿不在乎。

  2、父母推脫工作忙,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小學生的家長恰好年青力壯,是幹事業的好時光,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溺愛第三代,往往比較重視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由於照顧太久,這些小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立、自主耐心能力人際交往方面明顯不足。

  3、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級體中表現出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由於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家庭的交往活動,在班級集體中往往幾個能幹的學生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幫助。

  4、家長對孩子希望過高。現代社會高學歷得影響使得一些家長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得孩子,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對於分數得敏感甚於孩子,總在孩子面前說:×××比你強,你要努力,期望孩子處處“鶴立雞群”做超人,給孩子造成不必要得心理壓力。由於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嚴,一進家門就做作業、練琴、學英語……

  5、小學生能力普遍較強。個別學生自我表現欲過強。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會教育媒體的影響,當代小學的一般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地較高,但是個別小學生的表現欲太強。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很聰明,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上課舉手發言很積極,只能老師沒有請他回答問題,他就會以為老師不喜歡他,故意講話、吵鬧,甚至賭氣不去聽課,他的真心意思不是要跟老師搗亂,只是希望老師注意他。

  6、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師素質存在問題的負面影響。不可否認,小學教育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最突出的是過分強調了對小學生的知識成長教育,忽略了小學生做人的成長的教育。

  但由於小學生心理的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盪性等特點,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地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所謂心理問題是能夠得以糾正與調整的。

  在實際的班主任工作中,班級要培養有自信的學生,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

  班級是學生的班級,要學習,要遵守紀律是學生,我們就應該把管理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活動起來。學習文化知識也好,學習品德,行為習慣也好,都不能單向地傳授,教育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的善於傳授。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他們才有空間去創造和鍛鍊。以至能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

  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習的任務終歸要學習者自己才能完成的,別人是不能代替或包辦的,要被人管理,倒不如自己來管理。首先,我非常信任他們的能力,所以凡是他們能做到的事,我都交給他們去做。只有讓學生參與,自己完成,他們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自己所有。

  因此,作為班主任的我經常提醒自己,要為學生提供最大的主動權與參與機會。為搞好班級紀律,我讓學生來自編管理條例,如:不準隨便扔垃圾,不能取笑同學,要準時交作業,不準打架等等,他們想的比我想的還要完善。有了自己的管理條例,大家都很認真守著“崗位”,特別是自信心不足的後進生,他們有了這樣光榮的“崗位”,便產生了自信和驕傲。結果,班級的紀律一下子就好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

  開心和成功的體驗是學習的原動力,當學生感到開心和成功,就會喜歡上這門課的這個老師。所以,在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感到開心和成功,就需要表揚。過去,我們的表揚都是機械性的拍手“你真棒”等等,看得學生都厭倦了,已經失去了表揚的意義。在我班級裡,表揚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老師表揚學生,有的學生表揚學生,有的學生自己表揚自己。表揚不是機械的,而是一種值得我們進一步開發和使用的藝術,我們應探討多一些能讓學生感到喜悅的表揚方式,使學生不會害怕學習,不會覺的自己笨,而是要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成功和愉快,使之愛上學習。

  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伏的積極影響,同時它還有利於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此外,班級要有健康人格的示範者。所謂人格就是指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的總和。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改變了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你很難想象,一個經常體罰學生的老師能教出守法的學生;一個經常遲到,早退和提前下課的老師能教出守時的學生;一個經常發表對社會和國家不滿的老師能教出熱愛祖國的學生;一個無心工作,得過且過的老師能教出責任感很強的學生;一個弄虛作假,教學生考試作弊的老師能教出講誠信的學生。事實上,教師的人格在教育中有著特殊力量和教育作用,這就是教師的人格力量。

  教師不僅是以書育人,更是以人育人。我們又不難發現,學生感受到老師深厚情感的,就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教師的一切活動,一言一舉乃至形象都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學生也在老師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潛移默化產生一種自然同化的效應。為此,教師必須加強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師權威和無視法律的行為。

  另外,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無論是個別面談,還是筆談都必須注意幾個原則:1、平等性與民主性原則: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才可能產生依賴與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則,注意傾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學生的各種內心感受,並將其表達出來,與學生產生共鳴;3、保密性原則,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才有可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如何在二者間尋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點,需要我們全體同仁繼續探討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