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曾國藩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那讀了他的家書,該如何寫筆記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在閱讀整本書以後,我有了幾方面的體會:

  第一, 讀書習字依舊為修身之本。

  第二,讀書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認為,在閱讀新書的同時,也應倡導讀些舊書,尤其要讀古人有關怎樣讀書的著作。不論讀何種書籍,都要堅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我認為,所謂有志,就是不甘為人後,應爭先恐後;所謂有識,就是知識學問無盡頭,不能井底蛙觀天;所謂恆,就是讀書有恆心,雷打不動,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成事。

  “無論何書,總順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大局精處茫然不知。”這不是個簡單的學習方法,它的深層意義是:一個人的知識是時間的積累;沒時間的堆積,熟讀書中的知識,就不可能透徹瞭解和系統掌握書中的要領,得到完整的知識。讀書要專,還在於讀書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這樣才能掌握書中的全域性,明瞭書中的精處。讀詩,也是古人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曾國藩說:“弟要學詩,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這不僅能瞭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寫作水平。先學一體,然後再顧及其餘,看來,也是在借鑑古人的讀書方法。當今,倡導讀書,也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讀書活動中,不僅應倡導民眾讀新書、讀好書;還要讀些舊書。所謂舊書,就是那些被證明見解卓越,質量上乘的經典名著。當然,還要讀些古人關於怎樣讀書,其中有讀書的責任、目標、方法等的專著。這對於我們開展讀書活動也具有深刻啟示的。

  再看看曾國藩曾給自己定下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我就汗顏: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經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十二、夜不出門。

  前三條是為讀書做的準備。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最重要的,讀書不能以浮躁之心讀,更要重視做讀書筆記、隨手摘記、消化歸納,從而提出自己的精當見解。

  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相當明確,讀書遍佈其終生,讀書之勤,古今少有,這種精神正好激勵著我們年輕人,以讀書為高尚之舉,以讀書為興家之道,這或許是每一個讀曾國藩的年輕人最有收穫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要是每個人都能夠用曾國藩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前進之路,能夠用曾國藩的勤奮之舉引領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得到無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國藩的人生目標--- 內聖外王。內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銘是:不為聖賢,便是禽獸。聖具體指誠信,自律,儉,勤,公正,躬身親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遠,意志堅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誠,為人表裡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端莊嚴肅有威嚴;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空話、假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人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指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聖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行事。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剛了則會折斷。剛不是蠻橫,而是敢於進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虛心謙讓。做人應當堅挺,之後才是立志、明強、慎獨、勇毅、謙虛、習勞。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機會,最終成就了曾國藩。

  每個人品評歷史人物總是縱觀其一生,評論其功過,比如曾國藩最後大戰太平天國,一統湘軍等等。但是對於我來說,我不是評論員,也不是歷史學者,自己的資歷就讀書、修身這兩點就夠我學之一生,受之一輩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國藩的治家四法可總結為以下四點:耕讀為重,祭祀為孝,習於勤勞,善待親鄰。

  中國是歷經千年的農耕大國,重農思想也貫穿了曾國藩這樣的大員。曾國藩訓誡子弟,寧可世代為耕讀之家,也不願淪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與諸弟書》中說:“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重視孝道的他以祭祀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求對祖先的祭祀.因為追念遠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樸實厚道.所以曾國藩對於祭祀祖先非常重視,常交待其夫人必親自辦理.。

  此外,他同樣認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為生活的起點,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與紀瑞書》中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人絕不可能獨善其身,或獨善其家,所以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顯得更為可貴。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與諸弟書》中說:“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賙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素志也。”可見賙濟親族.善待鄰里,也是曾國藩顯達時一直抱持的待人態度。

  《曾國藩家書》所涉及的內空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際,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都無不展示著一代英豪的超人遠見。見賢思齊,我們對他的理念有所借鑑,也必然有助於人生的進步與昇華。

  篇二

  俗話說:文如其人。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漸趨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始終以讀書人自居,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按現在的話說,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他科舉出身,卻深得教育大義,更加強調靈活大氣、堅挺的文風。他在家書中對自己官場得失談的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少年時學習的誤區,如字型、天文等,這幾乎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伕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為過來人對以前每個階段讀書方法和效果的總結。他的方法積極向上,深得儒家精神薰陶。開始認為自己學術修養已經可以了,可是準備寫書時又認識到基礎不紮實、涉及面窄,還遠遠沒有達到總結前人經驗後再提煉的地步。他講究做人與作文融會貫通,特別強調讀書的意會和對人的教化作用,教導兒子“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然衝融之趣”,“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於陶詩之識度不能領會,試取其詩反覆讀之,若能窺其胸襟之廣大,寄託之遙深,則知此公於聖賢豪傑皆已登堂入室”。對科舉考試,他評論道:只有文丑而僥倖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針對弟弟們的考試失利,建議他們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說情。他總結了為學初始階段模仿和積累的必要,“收效較速,取徑較便”。對於通用學習方法,他談到“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有恆,作文宜苦思”。讀經之法在於“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於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他感嘆少年十五、六歲是人生長、讀書的關鍵時期,自己到三十歲時方悟出文理之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引以為重的知識。

  除了讀書習字之外,曾國藩也提到了修身養性、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姑且不論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是非功過,僅從個人角度來看,歷史上轟轟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終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動盪的政局下,他以漢族耕讀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僅需要足夠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可以從曾氏家書中窺見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時仍能以樸實的觀念教育兒子,“陳岱雲姻伯之子,比爾僅長一歲,以其無父無母家漸清貧,遂爾勤苦好學,少年成名。爾幸託祖父餘蔭,衣食豐適,寬然無慮,遂爾酣豢佚樂,不復以讀書立身為事”。在大兒子23歲時,指出“今年二十三歲,全靠爾自己發憤,父兄師長不能為力”;對小兒子則指出“生長富貴,但聞諛頌之言,不聞督責鄙笑之語,故文理淺陋而不自知。處境太順,無困橫激發之時,難期其長進”。他在京城權傾朝野,卻規勸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對同為高官的弟弟,他談到“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鬥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餘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此時家門極盛,處處皆行得通。一旦失勢,炎涼之態處處使人難堪。故不如預為之地,不見不聞之為愈也”,“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從這些言語裡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誠大度和堅毅穩重,這些絕不是所謂厚黑,完全是積極向上的認識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和現代社會卡耐基、拿破崙·希爾等的成功學如出一轍。讀曾氏家書一個重要的收穫就在於能讓讀者直接與他對話,有助於糾正社會上某些觀念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