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不為專項治理心得體會3篇

  近日,商丘市紀委通報六起懶政怠政“不想為、不能為、不敢為、不作為”四個不為典型問題。下面是帶來的四個不為專項治理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篇一:四個不為專項治理心得體會

  當前,對一些幹部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等問題議論較多。最近,我就這一問題做了些調研。從調研情況看,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問題在一些幹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其中既有一些由來已久的老問題,也有一些現階段出現的新問題。老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幹部思想認識不高、能力素質不強、問責力度不夠、基層幹部提拔晉升存在“天花板”現象等。現在之所以議論的多了,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幹部要求更高了,另一方面是隨著反“四風”、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大,這一問題又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行政審批、招商引資、爭取專案資金等方面。

  行政審批方面:大家普遍反映,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總體上作風有所轉變,確實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但辦事仍然難,某些方面甚至比過去更難了。在一家企業調研時,負責人抱怨現在審批時間仍然較長,雖然有政務大廳,但還得挨個部門跑,有時一件事要跑七八個部門,有的部門要蓋十幾個章。有個企業聽說我們調研,專門準備材料,反映有關部門對運送風力發電機裝置等事項審批速度慢,護送費收取不合理。有的企業反映,一些工作人員服務意識較差,對需要提交什麼材料不一次性告知,導致企業反覆跑腿。有的企業反映,過去正常辦理的事項,現在一些幹部怕擔責、不敢辦,層層請示彙報,坐等上級指示。還有的企業雖然話沒說透,但聽話聽音,從中還是可以感覺到對現在的行政審批有怨言。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分析在於:一是辦事的制度、程式更嚴格更規範了,過去很多環節能繞就繞過去了、手續能省就省了,現在該走的程式必須走、該辦的手續必須辦,無疑增加了辦理環節,延長了辦理時間。二是有的幹部覺得管得嚴、風險大,幹得不好要被問責處理,於是要麼循規蹈矩,不敢創新、不敢突破,要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三是過去有的幹部辦事時得了“好處”就辦得快,規定七八天應辦完的事三四天就能辦好,現在管得嚴了,辦事就沒動力,往往是按部就班、拖到最後。四是個別幹部本來就“不乾淨”,心裡有鬼,怕被舉報,不敢擔當。

  招商引資方面:大家普遍反映,現在各級對招商工作都很重視、抓得很緊,但確實越來越難幹了。這既有經濟大環境不好,企業新增投資動力不足等客觀因素,也與一些幹部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有關。客觀條件不好是事實,但主觀努力的程度不同,結果差異很大。比如中衛市在“轉作風、抓發展”活動中,針對上半年招商引資降幅較大的實際,成立了由市領導帶隊的6個招商團隊,每名領導都明確任務、明確方向,主動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上門對接,有的市領導平時正常幹工作,週末外出招商,取得了積極效果;如果不主動努力,一味怨天尤人或坐等機遇,勢必會雪上加霜,比如有的縣1-7月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同比下降超過三成,且仍未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大家覺得,當前影響幹部外出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性的原因主要有五條:一是現在一些企業已過了粗放增長階段,投資時不只看資源,還要看環境;地方招商的門檻也高了,不再是撿到籃子都是菜,而是有挑有選,要符合本地整體產業佈局。二是過去有的地方只要是能招來商、引來資,什麼條件都敢開、什麼優惠都敢給,現在各方面管得嚴了,不敢輕易許諾了。三是覺得“八項規定”抓得太緊,招客商跑專案時請吃送禮管得嚴了,工作不好開展。四是隨著“三公”經費不斷壓縮,外出招商時交通、住宿、伙食標準比過去有所下降,工作積極性下降了。五是一些幹部和企業老闆打交道時心存顧慮,怕被別人說成“傍大款”,影響不好,給自己惹麻煩。

  爭取專案資金方面:有些幹部反映,現在爭取專案資金時不得不“跑”,但又很難“跑”。不得不“跑”的原因是,一些上級部門在分配專案資金時,不是看實際情況、客觀需要,而是看誰“跑”得多“跑”得勤,逼得下面多“跑”勤“跑”。很難“跑”的原因是,過去在“跑”的過程中覺得請吃頓飯、送點特產都是正常現象,容易拉近感情,現在都不合規了,而且八項規定出臺後,也請不出來、送不出去,還得頂著壓力、硬著頭皮繼續“跑”,左右為難。還有一些地方只注重爭取、不注重使用,調研中瞭解到,有的縣上級撥付的資金已經到位,但前期準備工作仍未做好,導致錢趴在賬上花不出去。

  對以上現象,要深入分析,辯證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其中的積極變化。比如,服務意識有所增強,一些幹部過去習慣被圍著、捧著,現在低調了許多,對上門辦事的群眾,服務態度也好多了;程式意識有所增強,過去一些地方工作時片面追求速度、忽視程式,常是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在都得按規定程式辦,速度可能沒以前快,但風險降低了、質量提升了;紀律意識有所增強,過去有的幹部把敢踩紅線、打擦邊球,甚至頂風違紀當成有魄力、敢擔當,現在對權力和法紀多了一些敬畏,不敢為所欲為了。對這些變化,不能認為是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而應正面評價,加以鼓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確實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等消極現象,但這不是反“四風”、反腐敗造成的。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有的是認識上有偏差,一些幹部把違規視為敢擔當,認為只要是為了發展,怎麼幹都不會錯;有的專案前期準備工作不早做、做不好,到了適宜季節“硬上弓”;有的是因為不習慣,不適應當前的高標準嚴要求,一些企業把認真稽核把關視為故意找茬刁難,一些幹部把從嚴管理當做束縛了手腳,整日感嘆“官不聊生”;有的是因為怕犯錯,面對反“四風”、反腐敗的高壓態勢,不是在嚴格自律的基礎上積極有為,而是把不幹事作為不出事的應對之道,消極被動適應;有的是因為找託辭,一些幹部本身就不願幹不會幹,就以執行制度為藉口,以嚴格程式為幌子,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

  我們認為,強力抓作風、鐵腕反腐敗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要引導幹部群眾正確認識、主動適應“新常態”,鞏固支援積極變化,堅決糾正消極現象,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一要持之以恆狠抓作風。現在出現的一些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問題,實際上是部分幹部面對“新常態”搞出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本身就是作風問題。因此必須把作風建設持之以恆抓下去。一是深入分析思想原因,解決認識上的偏差以至錯誤,明確敢擔當就是不怕困難,遇到問題不迴避,敢於直面、積極解決;明確規定的辦理時限是最低要求,實際工作中應力求提前,並將提前了多少作為考核獎勵的主要指標。二是對一些具體問題,要列出具體表現,逐條制定措施,作為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回頭看”和第二批活動整改落實的重點,促使幹部積極作為、勇於擔當。

  二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解決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問題,歸根結底要靠改革。一是自治區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各種收費改革,要儘可能多取消、少下放。二是對專案資金分配中“跑”的問題,要改革分配方式,該給誰的就給誰,而不是多“跑”多得。對支援產業發展的資金,最好不要提前下達指標、分配任務,而是明確扶持什麼、扶持標準,誰幹了就扶持誰,幹多少扶持多少,引導基層把更多精力用在幹事上,而不是到區、市、縣“跑”上。三是對有些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應充分運用資訊化手段解決,如高齡津貼發放可從公安、人社等部門獲取資訊後自動甄別確定,辦理婚姻登記所需證明可通過部門間聯網獲取資訊,企業一些審批事項也可在網上受理等,讓資訊多跑路,努力減少以至不讓法人、自然人因行政審批而跑腿。自治區資訊化建設辦公室應列出服務、民生事項清單,依託資訊化手段再造流程,實現資訊共享,方便辦事。

  三要健全完善獎懲機制。要進一步健全激勵機制,調動廣大幹部的工作熱情,對一心為公敢於幹事的,要撐腰打氣,即使出現失誤也要給予包容,使他們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選拔重用作風實、力度大、成效好的幹部,同時及時問責不作為、慢作為、不敢擔當的幹部,加大懲治力度,形成正確導向;制定能調動各層次、各年齡段幹部積極性的措施,使廣大公務員都有奔頭。

  篇二:四個不為專項治理心得體會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是歷史的啟示,更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經驗。黨中央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的正是乘勝追擊“四風”問題,讓“四風”從“不敢”逐漸向“不想”轉化。

  貫徹“三嚴三實”是思想建黨的重要路徑。思想建黨需要不斷創新,思想灰塵需要不斷清掃,思想境界需要不斷昇華。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從兩個層面指出了昇華境界的途徑,從六個方面指明瞭清掃灰塵的辦法,是各級幹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從思想建黨方法看,既著眼戰略又著手戰術,同時把複雜問題具體化,使廣大黨員幹部既擁有自我判斷的標尺,又掌握現實針對的自我警示內容。用權嚴不嚴?做人實不實?每日一問而遵從內心則必有答案。循著貫徹“三嚴三實”的路徑,定能攀登思想建黨的峰頂。

  “三嚴三實”是根治“四風”問題的良方。在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作風有所好轉,‘四風’問題有所收斂,但樹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壓態勢下取得的,僅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覺尚未完全形成。”如何促進“不敢”向“不想”轉化?如何擴大好勢頭、壓住壞風頭以形成更好的“勢”?一旦“三嚴三實”成為領導幹部修身、為政、成事的先決思維條件,總是自覺地以此來思考、衡量、判斷事物,它就會產生內在的約束力,告訴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這正是“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對“四風”產生“不想”效應的內在肌理。

  “嚴實”精神是養心修身的源泉。古人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普通人的修養內容和方法。對於共產黨人來說,“三嚴三實”則是每日修身養心的必修課。世間萬事成於嚴與實,首先就源於內心裡有充盈的嚴實精神的蓄水池。嚴實養心,養的是精神聖潔純淨,養的是規矩意識、紀律意識,養的是行為準則和習慣。把心養好了,養出高境界,養成好習慣,對“四風”不僅“不想”,更會“不屑”。每日修煉,久久為功,使清風正氣成為內心的信守,就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撼動,沒有什麼蠱惑能夠奏效,而心能始終如一,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幹乾淨淨。

  從幹部心理特點和習慣規律看,目前正處在新舊、清濁相互交織轉化的特殊時期。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注重使“三嚴三實”內化為做人、做事、做官的內心律令,轉化為想問題、幹事情、做決策的價值準則,則必如所言:“只要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而不是管一陣放一陣、嚴一陣鬆一陣,就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不至於使小矛盾積重難返、小問題釀成大患。”

  篇三:四個不為專項治理心得體會

  反腐高壓成常態,“不敢腐”漸成氣候,然而,另一個極端卻出現了:為了避免“負責任”“受牽連”,一些官員對企業家避而不見,或者搞“軟拒絕”,從過去的“勾肩搭背”變成了“背對著背”。“以利益交換為目的的政商關係確實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近日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的嘉賓將矛頭直指畸形的政商關係。

  一些官員對企業家避而不見,或者搞“軟拒絕”,從過去的“勾肩搭背”變成了“背對著背”,類似現象引起公眾注意不自今日始。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在政協大會發言中就提到,在當前全民擁護中央強力反腐的同時,有些地方又出現了懶政怠政的不作為現象,一些官員“不吃、不拿,可也不幹”,有些見了企業家滿臉笑容、客客氣氣,但遇事則拖,作為企業界人士,陳志列擔憂企業會得不到來自政府的正當支援和服務。據當時新華社等媒體報道,陳志列的發言激起了強烈反響,不少企業家表示已經深受其害。

  官員對企業家“軟拒絕”,“不吃、不拿,可也不幹”,其性質為何如?2014年10月10日,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部門負責人會議時曾經痛斥“為官不為”,他在講話中說:“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強調,“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極大不負責!”隨後的兩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

  看來,官員雖然不吃不拿,但是尸位素餐,其性質並不模糊,同樣也是腐敗。從人們對“為官不為”的痛恨來看,其危害也並不下於貪腐。

  “為官不為”現象因何而來?人們常常會聯想到它與反腐的關係,不論是在全國兩會,還是在本次博鰲亞洲論壇上,人們揣測官員的心理時都會認為,在反腐的高壓態勢下,一些官員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害怕做事越多犯錯越多”。這種聯想當然不無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為官不為在中國的官場上並不新鮮,如果硬要與反腐相聯絡,這種尸位素餐到底是因害怕做事而犯錯,還是更像某種程度的示威或者要挾?

  官員們不作為到底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不必去作過多的揣測,只要承認為官不為同屬於腐敗,同樣危害巨大,那麼顯而易見,這裡的要害問題唯在於兩個:一是如何防範官員尸位素餐,二是需要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新型政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