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風格攝影作品分析

  Silent-Viewd的攝影作品以詩意的畫面 、強烈的戲劇感以及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陰鬱,構成了三重唱式的影像華彩樂章。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資料。

  猩紅、寶藍、淺金色等明亮的色彩,從陰鬱的畫面背景突顯出來,構成鮮明視覺對比。在Silent-View的時尚攝影作品中,哥特式的陰鬱、病態與古典元素的雅緻、華美、神祕融合在一起;怪誕的戲劇感與貴族式的高貴融合在一 起,畫面呈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趣。

  :墮天使之地

  Silent-View將自己的攝影創作稱為“冷藝術”,這是與符合傳統審美習慣的“治癒系藝術”相反的孿生兄弟,它是天使背後的惡魔,光明背後的黑暗,溫暖背後的陰冷,華美背後的拙劣,是站在上帝右手邊,靈魂被封印的墮天使。我們可以將Silent-View的攝影“冷藝術”風格,作為哥特藝術之邦的“德國氣質”在視覺藝術上的反映。其實這條線索應該追溯至1822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產生的“哥特復興”,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墓穴中被挖掘出來,中世紀文化及相關事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它所對應的“審醜”第一次做為美學概念出現在人們面前。由此產生了哥特小說、建築、電影、音樂等,攝影創作中的哥特元素便脫胎於這些藝術的原型人物、意象與情緒、風格。

   哥特元素在當下早已完成與其他各種元素的融合,比如新古典、神祕主義、宗教等等。而以哥特元素為核心的“冷藝術”攝影,從反方向潛逃入一個黑暗而內斂的世界,在主題上呈現灰暗、孤立、病態和絕望的生存場境與情緒心境。但並不崇拜黑暗、死亡、孤絕,它在呈現,在戲謔,在嘲諷,在感傷,並且以極富藝術氣質的方式來完成所有這一切演繹。

  :哥特式的奇詭意趣

  Silent-View是個藝術攝影工作室,由攝影師Silent-View和模特Fraeulein von Rosenfelde組成。位於哥特藝術重鎮的德國,他們作品的很大一部分是為哥特樂隊拍攝的照片,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哥特式”攝影風格:背景陰冷或灰暗,服裝多為輕薄通透的蕾絲、束縛身體的緊身衣以及典型的深色哥特服飾樣式。女性常化“死亡妝”——淺粉從蒼白裡暈出來,膚質既美麗又病態。

  在模特擺姿與鏡頭運用上,故意使模特動作顯得誇張、僵直、不自然,帶點神經質,像無聲電影中誇張的表演。用光上,善於運用像舞臺全場黑暗的情況下用追光突出演員或其他特殊效果那樣,讓影像具有情節暗示與表演感。他們的照片風格奇詭,創造了現實世界離奇的影像。用Silent-View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影像是一種“充滿批評意味,帶點挑釁,表現力豐富,深不可測,但仍有一種微妙的俏皮和一點嘲諷”的風格。

  :無聲電影與“白色酷刑”

  Silent-View的創意結合了無聲電影的誇張與“白色酷刑”的心理摧折。“正如我們在無聲電影裡體會到的死寂感,因為缺乏聲源讓我們產生不悅或恐慌之感。”他們的影像工作室以“Silent”來命名,他們的攝影創作便是這種“默片綜合症”式的各類灰暗印象與情緒在視覺***view***中的表述。

們聯想到德國藝術家格列格?施耐德***GregorSchneider***的作品《白色酷刑》***WhiteTorture***,作品在博物館重現囚室,給人以心理上折磨的體驗。Silent-View的創作多多少少與格列格?施耐德有些關聯,影像所攜帶的另類視覺衝擊如同“白色酷刑”,並不留下可見的施行痕跡但能在短時間內摧折心理。它們對人類精神黑暗面的呈現與嘲諷很容易讓我們找到與格列格?施耐德共同的文化根源——哥特文化元素在視覺藝術上的巨大影響。

  更多有關“哥特文化”的參考閱讀:

  ①首部哥特小說是賀瑞斯?華爾波爾***Walpole***的《奧特朗圖堡》,而真正確立哥特式小說標準樣式的是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哥特小說全盛期的巔峰之作是瑪麗?雪萊的《 科學怪人》,這部小說也被視為恐怖小說的起源。

  ②首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是德國導演茂瑙拍攝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主人公正是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1992年,《驚情四百年》再一次精彩演繹了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便是《 夜訪吸血鬼》。

  ③深度瞭解“哥特”必看的經典電影:《無顏之眼》***首部沒有吸血鬼形象的經典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從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範圍***、《理髮師陶德》***包含了驚悚、歌舞、哥特、愛情等多種元素,哥特中的哥特之作***,還有一部《烏鴉》。

  以上是網小編蒐集整理的全部內容,如果喜歡可以收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