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感想心得範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理論跟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方式,加強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大學生多多參與實踐,使得思想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思行 | 新加坡實踐***3***: 天生國際化的新加坡創業者——主動與被動的二元態

  親愛的奶奶今天是新加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調研的第三天,重頭戲是跟清華新加坡校友會的五位校友***分別是對衝基金、野村證券、大宗貿易基金、創業、創業+創投***在正瑞記海南雞飯餐敘交流新加坡和東南亞國家的創業生態以及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感受。

  今天的關鍵詞是:新加坡特色的天生國際化企業——在被動與主動中平衡成長。

  首先想要特別感謝中午跟我們交流的五位校友,以及背後支援我們實踐的諸多新加坡校友會校友,想說的是無論是本科的社會實踐,還是去年至今多次的海外實踐調研,到世界各地都能夠預約或邂逅清華的校友,而且大家都保持了極好的工作、家庭和健康狀態,也都很熱情地為師弟師妹們提供實踐學習的幫助和交流的機會,為我們快速瞭解當地社情,融入當地文化從而開展主題研究提供了極好的network。校友們的正能量更激勵我珍惜這麼好的環境,好好奮鬥,力所能及地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言歸正傳,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下來,最主要的兩個印象是:第一,新加坡創業生態整體並不比國內佔優勢,因為總部經濟的傳統模式和城市國家的成熟市場使得創業的機會成本較高,降低了創業意願。第二,由於第一個原因,新加坡諸多創業者不得不在創業之初就被動地面向國際市場從而存活下來,或者是主動面向國際市場快速擴張***從之前的資料和昨天的訪談也印證了今天校友在做投資和創業時的感受***。

  先看定義:天生國際化企業***Born Global Firms***,也即“一個從成立之初就從國際市場的銷售中尋求相當部分的收入的企業”。這個概念最早是2014年在上謝真臻教授的《企業戰略學》時提到的,簡言之就是創立之初就是立足全球市場,而非先從本地市場,再逐步國際化。按照MBA百科的介紹,1994年Oviatt&McDougall在理論界第一次明確定義了一種快速進行國際化發展的新型企業,即“從企業成立就通過利用多個國家的資源、向多個國家銷售產品並積極尋求明顯競爭優勢的企業組織”。Knight&Cavusgil則稱之為“天生國際化企業”***Born Globals***,並指出這類企業為“小型的,通常是技術導向的,從成立之初就進行國際經營的企業”。之後,Knight對“天生國際化企業”的具體界定為“一個從成立之初就從國際市場的銷售中尋求相當部分的收入的企業”。

 

  原來課上學習到的“天生國際化企業”的緣起核心原因是特殊的企業組織***核心知識轉化、專業性鮮明、創始人與生俱來的國際視野與經歷***、全球利基市場、和企業家精神。還包括經濟貿易全球化、資訊全球化和交通通訊等技術進步提供的外部條件。這些內外條件都是主動性因素,而非被動性因素。但新加坡創業者的特徵卻是由被動因素驅動的主動天生國際化。

  我認為新加坡創業者兼具被動與主動二元態的天生國際化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國內市場太小,經濟社會成熟度高,市場機會太少,這是內因。這決定了新加坡創業者為了把企業做大做強,一開始就要被迫瞄準新加坡之外的市場。甚至風險投資者經常問創業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公司有沒有去海外市場發展的計劃?

  第二,接近歐美和新興市場。地理位置優越,背靠亞太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龐然大物的新興市場,以及正在快速發展的東南亞市場,市場潛力和增速都無限,同時靠近以色列等中東市場,接近澳大利亞市場,與歐美消費特徵有有共同之處,這是外因。這是新加坡創業者“走出去”的一大優勢。訪談時多位創業者和老師都坦言:外部市場這麼大,為什麼不去主動參與呢?

  第三,跨文化優勢和國際視野。地處馬六甲海峽這一海上交通要道,歷史和現代改革因素促使新加坡成為中西方文化成功融合的典範。新加坡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文化上與歐美接近,新加坡的教育要求公民從小必須會至少兩門語言***必修英語外加族裔國語言,如華語或馬來語***,使得新加坡創業者在同時面對和整合中西方市場機會時有跨界的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同時新加坡社會華人佔比超過40%,“鄭和下西洋”以來的南洋闖蕩華人以廣東、福建、臺灣地區為主要來源,具備了中國人的勤奮與南方商人敢打敢拼的移民精神。同時新加坡極高的簽證免籤率***這是在和NUS China Business Center主任 Oliver教授交流時提到的研究觀點***,使得新加坡於歐美國家的經濟文化學術交流便捷頻繁,很多新加坡創業者擁有國際視野。這些跨文化優勢和國際視野使得本地創業者成功的概率提高。

 

  然而,新加坡創業環境和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阻力就是來自於家庭、高就業率和保守文化,三者構成了創業所面臨的獨特的機會成本。

  首先,新加坡人非常勤奮,源自於城市國家特有的危機感,但後者也在新加坡人的基因裡埋下了“輸不起,不能輸”的基因***我碰到的大多數新加坡人都很勤奮,也承認這一文化的影響***。這與創業者的風險承擔與冒險精神是相悖的,從而構成了新加坡高校創業教育的內在阻力和創業者的內在性格阻力。因此這邊大多數創業者都是選擇在畢業前後、30歲或成家立業之前嘗試創業,成家立業之後迫於生活壓力和家庭/家族的壓力,很難主動辭職創業***因為創業失敗後會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面子上過不去,這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相似***。

  其次,新加坡的多數創業者是兼職創業者,具備了“速度慢但走得穩”的雙元特徵。綜合訪談和觀察,我們發現新加坡創業教育的影響是持久的,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不會直接去創業***除非在校已經創業進展順利或者有家族企業***,而是首選政府機構、其次是跨國公司,因為新加坡公務員待遇是全球最好的,同時社會地位也很高***與國內形成鮮明對比==***,其次是新加坡素來是總部經濟為主,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林立,NUS和NTU/SMU等大學畢業生很容易找到高薪工作,新加坡的失業率極低***低於4%***這使得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也即替代的優選較多。因此,多數經歷過創業創新教育的畢業生或者有創業夢想的本地人會在事業穩定後選擇“兼職創業”,也即有一份穩定、薪水較高的工作可以維持生活和家庭生活支出,“這樣來自家人尤其是長輩的壓力較小”,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創業。這樣一來就符合《離經叛道》一書裡提到的大多數不按常理出牌卻改變世界的人的共同特徵:活下來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熱愛。

  然而,新加坡這樣的二元態創業特徵,在創業創新迭代日趨加速、燒錢推廣成風的大潮下,又該怎樣取得平衡和發展呢? 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學術問題。我打算以後持續關注。

  以上,遙寄思念到帝都。西明 爺爺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 西明爺爺

  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一個專注釋出原創書評與生活隨筆的讀書共創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