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保險類碩士論文

  農村養老保險是指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農民自願參加,以富裕農村地區的基層社群為依託,以農村人口為物件而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制度。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

  摘要:“新農保”,是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現存養老模式的弊端,探討新農保對農民福利的影響,針對推行新農保目前存在的障礙,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 新農保

  中國自古以來農村都是依賴土地和子女來養老的,但現在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即將發生改變。新農保是繼取消“皇糧國稅”、集體補助和新農合等政策後又一重大惠農政策。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它之所以被稱為新農保,是相對於以前各地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而言,表示,過去的老農保主要是農民自己繳費,實際上是自我儲蓄的模式,而新農保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有三個籌資渠道。“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地方進行補助,這個補助又是直接補貼到農民的頭上。我認為它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之後的又一項重大的惠農政策。”

  一、農村養老的現狀

  首先,傳統的養老觀念依然佔據重要的地位。調查資料顯示只有28.65%的人希望依靠養老保險進行養老,同時高達59.55%的人則願意依靠子女或依靠自身進行養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傳統的家庭養老理念在農村還是根深蒂固的,農村參加養老保險可能還是少數,想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政府和社會還有很多。

  其次,農民普遍對養老保險缺乏足夠的認識。雖然這一惠民政策只在我國少數農村試點實行,但是僅有2.08%的人熟悉這一政策也是宣傳不到位的直觀表現。

  最後,農村養老需求日益擴大。雖只有極少數的人熟悉新農保,但調查顯示49.48%的人表示願意參加新農保。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56%,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也日趨嚴重,亟待養老的農村人口有多少是無法想象的。因此,農村老齡人口對眼老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

  二、推行新農保遇到的障礙

  1、家庭經濟基礎薄弱,財政補貼難。

  從全國看,農村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城市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家庭收入作為一個家庭開支的來源,它的多與少,直接影響農民是否參加新農保及繳費檔次的選擇。即如果農民的家庭收入越高,農民的參保需求愈多,農民選擇的繳費檔次越高。而地方財政在實際的運作當中,不僅沒有增加投入,有的還擠佔挪用。在公共財務上沒有給農民進行補貼,農民得不到實惠,自己拿錢來參加社會保險,並且幾十年後才享受,所以參保積極性不高。

  2、農民的思想觀念不適應,文化程度低,對參保認識不夠

  農民意識不強導致的責任意識淡薄不能不說是導致目前新農保在現實執行中受阻的一大因素。我國農民文化素質總體水平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40.31%,初中文化程度佔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1.62%,大專以上只有0.5%。可見,在廣大農村,絕大部分農民都處於低學歷狀態,本身的知識水平還有待於提高。這嚴重影響了農民對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的接受和正確理解,導致農民的參保意願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3、新農保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參保積極性不高

  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是主要原因。由於各區***市、縣***社保局和各鄉***鎮***勞保所人力有限,且大多數是兼職工作,各村農戶居住又分散,形成人多、地廣、管理者少的局面,客觀上影響了新農保政策的宣傳。群眾參保積極性不高,參保意識較弱。年輕人認為養老是以後的事,現在就參保繳費時間太長,同時還擔心政策會有變化;“養兒防老”及“等、靠、要”思想在農村仍然存在;農民工流動性較大,參保意識弱。

  三、實施新農保的合理途徑

  1、發展經濟,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推行實施新農保的關鍵在於大力加強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得到提升,國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就更大,相應的,新農保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也會更大,新農保會因為有經濟的發展作為後盾力量而推行的更加順利。

  其次,要重視“三農”問題,加大農村公共基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保證農民生活質量。推行新農保需要農民的經濟條件得到改善。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的大部分,農村經濟如果慢慢穩步發展起來,給整個國家帶來的利益將是無窮的,而要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大力加強農村公共基礎建設,如公共醫療、水利電力、資訊網路的建設等,這些是農民生活質量的體現。

  最後,努力改變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也是實施新農保的合理途徑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三步走”戰略中允許城鎮居民先富起來帶動農村居民的方針的實施以及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鎮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小農經濟越發落後。當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體制健全時,農村社保才剛剛起步,這也使得農村社保落後於城鎮社保。所以,只有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才能更好的推行新農保。

  2、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探索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模式。新農保既農民老了之後可以依靠養老保險使生活得到保障。這與傳統的家庭養老與土地養老的觀點不一樣,而農民的傳統觀念又不能夠一下子更改過來,這就給新農保的推行增加了難度。不過不一定非要立刻更改農民的傳統養老的思想觀點,可以另闢新徑、大膽創新,嘗試著把社保觀念融入家庭養老的模式中,使二者相結合。農民對新農保就有一定的認識後,此時可以循序漸進,嘗試單獨推廣新農保,讓新農保站住腳跟。要確保新農保的順利推行,首先需要加大對新農保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群眾對這項政策有更加深厚的理解,為新農保融入家庭養老的模式打下基礎,讓農民更易於接受這種新方案。

  3、建立完善立法,保證制度的穩定和制度設計的公平合理。具體推行新農保,是一定要靠相關法令的保護和監督的。然而,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得新農保的推行存在障礙,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筆者認為,健全法制、完善立法,為新農保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是新農保順利推行的一大合理途徑。只有法律可以保證各項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在落實政策上的公平合理性。立法為民,就要完善立法,以達到最大程度上保證人民利益的目的。而順利推行新農保,要保證與之相關的立法完善,不能讓相關法令的漏洞成為新農保推行的壁壘。要查漏補缺,實實在在的完善法令,增強實施新農保的工作人員以及新農保的受益者即廣大農民因為有了法律的保障而信任該項政策,讓新農保的推行工作全程受到法律的監督和保護,使之透明化公開化,加深民眾對它的信任。如此,有了完善的法令的監督和保護,新農保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順利推行會更加實際。

  參考文獻:

  [1]陳錫文,韓俊.如何推進農民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N].中國經濟時報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