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敬業的議論文優秀範文

  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敬業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高考敬業的議論文篇1

  何謂敬,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

  敬業精神。顧名思義,敬業就是尊敬並專心致力於所從事的職業。且認識到這份職業給自己帶來的是能力的體現和成功的喜悅。

  那麼什麼是愛崗敬業呢?我認為愛崗敬業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在工作中忠於職守,盡職盡責的完成本職工作的精神。熱愛本職工作,只有愛上自己的職業,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愛崗敬業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幹一行愛一行。熱愛本職工作,是覺悟和素質的體現。

  雖然我們不能把握收穫,但我們卻能夠把握和享受付出的苦與樂。讓我們拉起手來共同努力,主動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並切實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為我們企業的發展譜寫新的樂章!

  高考敬業的議論文篇2

  敬業與樂業,也即所謂責任與樂趣,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餘以為,要想把事業做得更完美,必要先樂其業,才去敬其業。

  諸葛亮,先敬業,躬耕於南陽,雖不愁吃喝,卻苟全性命於亂世。因為他沒有真正的發現自己的樂趣所在,對於翻土地,只是把此當做事業來做,並無樂趣可言。後因劉備的三次訪問,才真正發現自己的樂趣,喜愛上了自已的新事業,遂許劉備以驅馳,雖後來出師未捷身先死,卻使自己千古留名。正所謂,先樂其業,後敬其業!

  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歌德說的再好不過了,正如諸葛亮,因為軍師的職業深深的吸引著他,所以才使他更加的敬業,不辭勞苦,捨身為復漢室而操勞終生,也正是因為他的樂業,才使他醞釀出那麼多的完美戰役,事業最需要的是創造人才,而創造人才必需先讓其樂業,劉備深知其道,創造出了一代奇才諸葛亮。

  作為一名職業籃球先手喬丹。本有機會更好地接受教育,將來走上教育之路。但他卻為熱愛的籃球事業努力了一生,放棄了不知多少本應該不放棄的東西,為了比賽的勝利,他拼命苦練。是什麼給他以如此強大的動力?

  是什麼讓他從不放棄?是樂業!!使他最終走向世界,是後來的敬業!!使他奔上籃球之頂!

  推動你的事業,不要讓你的事業來推動你。怎樣才能向富蘭克林說的這樣呢?那必定是,先東其業,後敬其業!喬丹推動著自己的事業,卻沒讓事業主載他個人,這便是敬業與樂業的最高境界。

  如今的21世紀,正是人才輩出,竟爭強烈的時代,而現代人往往對自己的職業缺乏愛心。都說工作是義務,敬業是義務,其實不然,如果我們都熱愛自己的事業,都是自己的樂趣,那還會把義務當成負擔嗎?誰不想讓自己的事業一帆風順?誰不想自己成功?那就請大家先樂其業,後敬其業吧!從工作中愛生命,從生命中感受快樂!

  高考敬業的議論文篇3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於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是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迴圈,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可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