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秀議論文範文及點評

  縱觀當前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學生由於構思意識薄弱以及構思能力不足,寫出的“四不像”議論文比比皆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道學學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幾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對立統一性,怕與不怕是相依相賴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畏懼或喜歡,一切取決於你的態度。有時,怕與不怕就像天平的兩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學生有三怕,奧數、英文、周樹人”成了流行語,一定有其根源。

  何為畏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說:“畏懼是當一個人沒有能力解決某一事物時產生的恐懼、退縮的情緒。”

  在此,我便暫且以“怕奧數”為例來說明吧!眾所周知,奧數是一門十分難的學問,特別是文科生,更想對其敬而遠之。我們可以把“奧數”理解為“深 奧的數 學”,對一般人而言,深奧的數學往往超出其承受範圍,所以,同學們會對奧數產生畏懼感,怕觸碰奧數;然而,俗話說“跳一跳,摸得到”,對於一些智商較高的 同學,他們有能力去解決這一類的問題,於是乎,他們對於奧數的喜愛便勝於害怕。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害怕與否,其能力的高低是關鍵因素。

  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說是如此,大多數的中學生智力相當,卻還會出現害怕與不怕的區別。

  林徽因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而我要說:真正的不畏,不是避開難題,而是敢於直面問題。中國著名數學家華 羅庚並不是 一個數學天才,然而他有一顆強大的心,面對數學問題,他從不退縮、不逃避,反而選擇直面難題、認真鑽研,體味其中的樂趣。於是,他強了,畏懼便弱了,他對 數學的喜愛也就多了一分。最終,他登上了數學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飛》中說:“是人沒有不想飛的,老是在這地面上爬著夠多厭煩,不說別的。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 人的趣味, 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怕與不怕,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只有當你鼓起勇氣,鑑定你那顆追求向上的心,直面問題,你的喜愛便會戰勝畏懼,你便會攀上高峰。

  點評: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引用。一開始就引用道家學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從對立統一的觀點出發,指出“怕與不怕是相依相賴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畏 懼或喜 歡”,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論述的話題,又自然地引出中學生“三怕”的分析。在具體分析“三怕”時,先引用理查德??懷斯曼的名言,進而引出第一個層面的分 析,指出“一個人害怕與否,其能力的高低是關鍵因素”。之後又化用林徽因的話,從第二個層面展開論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開難題,而是敢於直面問 題”。兩個層面各有側重,前者側重思維能力,後者側重思想心態。最後又引用徐志摩的話巧妙地結束全篇。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為行文的線索銜 接起論證的過程,同時也彰顯了考生豐富的文化積澱。

  篇2

  看到這個題,我有一種莫名的近乎落淚的感動。

  禁錮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著的閃著光的日子不知從哪裡湧出來,讓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對爸爸媽媽感慨一句:“這麼著,我就要高考了。”我們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經認為漫長的高考路已到盡頭。我記得懷揣著分班成績踏入教室時的躊躇滿志;我記得第一節化學課校長坐在講臺上時我們的小心翼翼;我記得發了高燒數學老師允許我睡一節課時我的心滿意足;我記得無數個夜晚我的挑燈夜讀;我記得無數個清晨我的聞雞起舞……現在回想,這一切或成功或失敗的努力,或欣喜或憂傷的經歷,於不經意間早已一寸一寸地為我鋪平前方道路,承載著我最初的夢想讓我堅強地前行。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著,我看到了不遠處的那扇門。雖然我仍只是望著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與未來,與更廣闊天地的連線點。門後,有自由的風氣,有大師的思想,有無所畏懼的新的征程;我渴望著在更遼闊的海洋邀遊,然後在某處深潛下去,去和其他魚兒爭食,去向海底的珊瑚問好。門後,是又一塊如此適合我的夢想的起飛之地。而現在,我已正在不遠處眺望著它,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腳夠到它了!

  門與路,真是天生一對如此玄妙的組合。路上揮灑汗水,門後收穫驚喜;路上風雨兼程,門後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為對執著的人最好的回報。路給了我明確的方向,門給了我拼搏的動力。而即將走完一程路、推開一扇門的我,無疑是個最滿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溫暖同行。我接到了媽媽關切的電話,我也看到從不參加什麼祭拜的父親在普陀山雙手合十給我許願時彎下的寬闊脊背。那個時刻,我便握緊拳頭,更奮然而前行。

  我的門需要我自己推開。有一刻我終將試煉我的鋒芒,在另一個聖潔的地方仰望頭頂燦爛的星空。我將依然微笑著面對一切,亦會如偉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邊玩耍。

  但我知道,我依然不能停止奔跑,因為大學之門後,自有另一條充滿挑戰的路,那裡有我未來的陰晴雨雪,路的盡頭,一定會在夢的渡口閃光。

  點評: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角度,擷取“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極儉省地寫出“我”所走過的人生之路以及對即將推開大學之門的展望。行文真切自然,描寫詳略得當,細節生動逼真,又發人深省。語言流暢典雅,情感真摯動人。

  篇3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即使如流往事,濤聲依舊,放棄執念,便可寂靜安然。”真正的平靜正如此,面對鑽石的天價,唯有放棄心中的雜念,泰然處之,方能收穫價值。

  心之泰然,是坦蕩之果,唯有無視價值,方知價值可貴。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這是閒士隱者的追求,是清廉的表率。作為一代名臣的楊震雖無閒士隱者之志,但卻有清官廉士之心, 面對“暮夜無知”的誘惑,楊震頭頂天,腳立地,嚴詞拒絕了以金錢來換取仕途的虛假之人,並留下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暮夜無知?”的千古忠言。 真正的價值彰顯於自身,面對金錢,手不曾抖,眼不曾眨,泰然視之,方顯自身價值的可貴。

  心之泰然是慧碩之花,無所念想便無所猶豫,便也了無牽掛,使之花開絢麗。

  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就在於它的無需標榜,無人超越。1984年那經典名著《西遊記》的拍攝,使人們記住了那一張張傳神俏皮的臉,記住了那一 招招活靈活現的演繹,記住了那一次次翻上躍下的驚險傳奇……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回憶說,當時拍攝,每集工資一百多,錢雖少,卻從未抱怨,只是用心投 入,沒想到這部電視劇能大紅大紫,家喻戶曉。

  成功往往源於沒有在不應過分專注之事上分神,拋棄雜念,專心投入,收穫的便是成功。

  心之泰然,是成功之源,任他風雨飄搖,我自安之若素。

  靜水流深,不露不顯,並不影響他滋潤萬物。拋卻雜念,安然前行。唯有經受一季明媚春光的誘惑,蝶才能破繭成蝶;否則,便要面對殘酷的死亡。唯有不去念想鑽石的價值,鑽石的價值才能倍增,關鍵在於自身是否經得起這一世的浮華。陶淵明甘願荷衣擔鋤行於農耕田畝卻不正視官場一眼,那是勇氣;李白敢於高 唱“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仗劍行走天涯,那是勇氣,是斜側榮華富貴,只求一世灑脫的勇氣。

  鑽石有價,唯有我心泰然,那一刻,才能閃出絕美光華,收穫內心真正的無價。

  點評:名言匯入,引出觀點;分層論述,論證思路清晰;分論點概括力強,始終緊扣總觀點;舉例論證,有詳有略;舉例論證的語言簡練不拖沓;標題、開頭、結尾照應,強調觀點:這都是本文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