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淺談論文

  進化心理學雖然是一個比較新的術語,但當我們追溯它的發展,可以發現它源遠流長。20世紀對於心理進化的研究有三個代表性的運動:傳統習性學、社會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創造力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摘要:創造力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研究創造力已經成為當代心理科學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進化心理學的引入則為研究人類創造力行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該文對創造力和進化進行了系統化的解釋,並介紹了創造力的進化過程。最後,該文對創造力進化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指出不同形式創造力可能源於不同的進化模式。

  關鍵詞:創造力;進化;性選擇;自然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067-02

  一、創造力

  什麼是創造力或者創造性?這是創造力研究的核心問題,它不僅關係到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建構,還直接影響到創造力的測評問題。先前已經提到,在創造力的研究歷史上,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和定義創造力。根據先前幾種研究背景,我們得到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定義。

  1.創造力的過程定義。該概念著眼於創造活動的過程,其基本論點是認為將一個創造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創造性的,早期的行為主義學派、格式塔學派還有部分資訊加工學派都支援該論點。

  2.創造力的人格定義。從人格角度界定創造力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吉爾福特。他認為創造力是人們所特有的能力,跟人格一樣,是一個人特有的統和模式,所以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就是創造力人格的問題。

  3.創造力的產品定義。這一取向的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就是能夠產生某種新穎、獨特而具有個人或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該定義包括適宜性和新奇性兩種特徵。個體的創造力一般都是通過進行創造力活動、產生創造性產品得以體現的,而且產品和活動是易於把握和評價的。因此,與前兩種定義相比,創造力的產品定義更加客觀、可靠。

  4.艾曼貝爾創造力定義。艾曼貝爾提出了關於創造力的兩種互補定義,即創造力的評定一致性定義和創造力的概念性定義。這兩種定義分別用於進行實證研究和理論框架的建構。創造力的評定一致性定義是指隱含在大多數主觀測評方法之下的明確的操作定義。這一定義認為,一種產品或者活動是否有創造性,需要有適宜的評定者獨立評定。而適宜的評定者是指熟悉產生的產品和活動相關領域的人。

  5.羅茲創造力模型。心理學家羅茲收集了50多種創造力的定義,歸納出創造力4P模型。該模型包括人、產品、程式、環境和壓力。人主要是探尋創造力高的人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產品主要是探討什麼樣的產品創意高。程式主要是探討創造力的產生需要什麼樣的過程。壓力和環境主要探討什麼樣的壓力和環境有利於產生創造力。羅茲將創造力看成是一個包含創造者的人格特質、心理過程、創造的成品、創造者與環境的互動的整體。

  上述關於創造力的定義來源於不同研究角度,但就目前來說羅茲的創造力4P模型是最為心理學界認可和接受的。

  二、進化

  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將自己的進化理論分為自然選擇進化理論和性選擇進化理論。自然選擇理論解釋的是關於生存問題而進化的適應器。性選擇理論解釋的是關於繁殖問題而進化的適應器。

  1.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是達爾文的核心概念。選擇的根本目的是生存和繁殖。在一個環境中,擁有某些遺傳特徵的生物體更能夠適應環境,將會留下更多的後代,因為這些特徵對生存和繁殖很有幫助,而那些不利於生存和繁殖的特徵就會逐漸消失了。

  2.性選擇。性選擇理論包括同性競爭和異性選擇兩個方面。同性競爭是指同一性別之間的競爭,主要競爭目標在於與異性的交配機會。這樣導致生物體在同性競爭中獲勝的每一種特徵――體型更大、更強壯,或者運動能力更好等――都將通過勝利者的繁殖活動而傳給下一代。異性選擇是指如果某一性別的成員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徵正是他們想要的,那麼擁有這些特徵的配偶更有可能獲得配偶。

  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進化的改變之所以會發生,只不過因為被異性所看重的那些特徵遺傳給後代頻率更高而已。

  綜合上述達爾文的進化觀點,我們認為生物體的某種特徵能夠遺傳下來,是因為它能夠促進生物體的生存和繁殖。

  三、創造力的進化

  創造力之所以能夠進化下來,是因為這種特徵能夠促進生物體的特徵的生存和繁殖,那麼人類的創造力是如何起源的呢?

  不少研究者通過檢驗祖先頭蓋骨的形狀和容量變化獲得關於早期創造性表現的線索。

  最早期的創造力象徵是簡單的石器工具,這些工具是由能人創造的,大約發生在200萬年之前***Leakey,1971;Bentley,2004;bunn&Kroll,1986***。儘管是非常原始的,但是他們已經做出了很多的突破。隨著180萬年前直立人的出現,他們的大腦頭蓋骨的容量有了相當大的提升***Aiello,1996;Ruff et al,1997***,這與當時直立人的創造性思維是相對應的:出現了任務專一性石器工具,複雜而又穩定的季節性居所,訊號的協調,長距離的打獵***Anton&Swisher,2004;Cachel&Harris,1995;Walker&Leakey,1993***。不少研究者提出更大的腦容量容許更多的專案在記憶中進行編碼,並且這些專案在記憶中變得更加有條理,促進了創造性聯結,為自我激發思維和技能的練習和提升鋪平了道路。

  另一次大腦容量的快速提升,出現在60萬到15萬年前的中期到晚期的舊石器時代***Aiello,1996;Ruff et al.1997***,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藝術、科學、政治、宗教還有大概的句法語言。這段時期,行為現代性的出現並不是因為出現了新的大腦部分或者記憶的增加,而是學會了更復雜的方式來應用記憶,包括:符號思維,認知流動,將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內隱思維模式或者外線思維模式進行轉化的能力的出現。同樣,元認知能力的出現使我們的祖先可以反映和預測周圍的環境。

  總體來說,創造力的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它伴隨著我們人類大腦容量的提升和相應大腦思維的不斷轉化和升級。

  四、創造力的進化原因

  心理學家從四個方面來解釋創造力的進化,包括:創造力作為進化拱肩***Pinker,1997***;性選擇***Miller,2000***;自然選擇***Fesit,2001***。

  1.進化拱肩。許多形式的創造力提高了個體生存和繁殖的適應性。但是對於其他創造力形式的表達,像藝術、音樂,它們並不是與生存和繁殖息息相關的。Pinker***1997***認為藝術、音樂、幽默、小說、宗教、政治雖然沒有真正的適應性,但是具有進化拱肩的作用。這些副產品可能有其他目的進化意義,它們激發我們用新的方式進行感知,但是並沒改善我們的生物適應性。

  2.性選擇。Miller***2000***認為群體聯結所解釋的創造力忽視了性選擇在修飾創造性行為上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他非常強調性選擇在創造力發展上作用,認為人類許多創造性行為是為了吸引異性。這個觀點起源於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例如,雄性孔雀漂亮的尾巴,它本身對孔雀的生存並沒有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它是雌性孔雀在挑選配偶是所參考的主要特質。從這個方面來看,進化的改變之所以會發生,只不過是因為被異性所看重的那些特質遺傳給後代的頻率更高而已。

  近年來,Miller***1998;2000a;2000b;2000c;2001;Kaulman et al.,2007***深入發展了這一理論的視野。他認為性選擇要比自然選擇在塑造人類最具有區別性的思維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這些思維包括:藝術、音樂、運動、跳舞、幽默、友好、領導力等。他主張人類的一些創造性行為是複雜心理適應的結果,這些創造性行為主要用來吸引異性,目的是繁殖而不是生存價值。無獨有偶,Marek Kohn和Mithen***1999***也按照了相同的路線,他們提出“性感手斧理論”。根據這個假設,性選擇壓力可能導致促使男性產生對稱的手斧,這可以作為男性在認知、行為、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可靠指示燈。既然手斧被認為是在考古記錄中第一次出現的具有審美意義的工藝品,那麼這些產品可能是性選擇塑造藝術的最初證據***Gabora,2008***。

  3.自然選擇。對於Miller提出的性選擇觀點,不少學者持肯定的態度。但是Feist***2001***認為,Miller太過於關注性選擇理論而排除了科學創造力和科技的進化方式。科學創造力和科技的進化是受自然選擇壓力所驅使的。因此Feist***2001***主張自然選擇壓力驅使了創造力科技方面的進化,例如科學和工程,而性選擇壓力驅使了創造力藝術方面的進化,包括音樂、跳舞、幽默。

  此外,Mithen***2006***提供的一些證據表明,我們的祖先對於藝術的表現可以看作是一種生存價值,用來表達情緒、目的、資訊和促進合作,例如祖先的音樂感。因此性選擇壓力可能不是音樂感產生的主要壓力。因此,他認為自然選擇壓力才是人類創造力的終極驅使力量,性選擇只是加強了創造力的進化,擴充套件了創造力的形式,使創造力不但有機能作用還有審美作用。

  五、總結

  綜上所述,創造力的進化發展到底是源於哪種進化選擇方式還有待考究。總體來說,通過理解人類創造力的進化起源以及進化的原因,我們對創造力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這讓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上來應用創造力,使之為我們人類社會乃至整個地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Aiello,L.C.***1996***.Hominine preadaptations for language and cognition.In P.Mellars &K.Gibson***Eds.***Modeling the early human mind***pp.89-99***.Cambridge:McDonald Institute Monographs.

  [2]Antón,S.C.,& Swisher,C.C.***2004***.Early dispersals of homo from Africa. AnnualReview of Anthropology,33:271-296.

  [3]Bentley,R.A.,Hahn,M. W.,& Shennan,S.J.***2004***.Random drift and culture chang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iology,271:1443-1450.

  [4]Bunn,H.T.,& Kroll,E.M.***1986***.Systematic butchery by plio/pleistocene hominids at Olduvai Gorge,Tanzania. Current Anthropology,27:431-45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