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教育的美文_有關幼兒教育的文章

  幼兒教育是家長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幼兒教育會給未來更高階的教育打下基礎。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幼兒教育的文章,歡迎閱讀!

  有關幼兒教育的文章篇一

  過多的指責形同挑剔,過多的關懷形同壓力,過多的放任形同放棄,過多的干涉形同無能。

  德國人愛小孩絕對不會輸中國人,但是中國小孩在家長過度保護下多半都變得自私自利、不懂應變、依賴心重.........或許參考一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有助於我們下一代的正常成長。

  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上午9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稚園門口分熱鬧。

  孩子們揹著碩大的書包,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開端了一天的生活。為了深入瞭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我也走進了幼稚園。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幹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走進活動室,只見裡面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6 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 2歲大的託尼撞倒了。託尼大哭起來,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

  3分鐘後,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託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可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託尼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牆上貼滿了“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仿年齡大的孩子。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牆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工腦,主動團結協作。比如,配對遊戲、協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協作的力量。”蘇珊娜博士強調說,“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

  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至於進行什麼活動,由孩子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到戶外玩,只要是幼稚園裡能進行的活動,做什麼都行。

  午餐時間有3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中午12時。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今天剛剛入園的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可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呆呆地坐在那裡。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卻絲毫沒有要喂她的意思。直到吃飯時間退出,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沒收”了。

  看到這兒,我有些不解。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幼稚園提供 3個午餐時間─中午 12時、下午 1時和下午 2時,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分鐘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這讓我想起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裡塞。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卻制止了我,說:“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行入法律條款。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獨特的抱孩子方式

  從下午2時開端,家長們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這時,我看到一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孩被家長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們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蘇珊娜博士說:“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生命的誕生與成長,猶如照顧一粒種子,這歷程就如同農夫把小種子撒在泥土中,每日悉心照顧,若水加得過多,就會像過多的指責形同挑剔,水將淹沒種子;若陽光過度曝晒,就會像過多的關懷形同壓力,反而令它枯萎。當種子開端發芽、長大、長高時,仍需每日悉心照顧,不能就此放任不管,因為,過多的放任形同放棄,若疏於照料,萬一得了病蟲害就會夭折;反過來說,若對植物照料得太過無微不至,讓它失去了該有的抵抗力,就像過多的干涉形同無能,任何的打擊都很有可能讓幼株提早退出生命。好不容易直到植物開花、最後結成果子,農夫才算完成了階段任務。

  有關幼兒教育的文章篇二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信任的語氣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二***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當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玩一會兒,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比較樂於接受了。

  ***三***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四***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是最可貴的。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五***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你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他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怎樣教育孩子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幻髦塹淖齜ǎ?換崾購⒆釉嚼叢講話??啊?/p>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有關幼兒教育的文章篇三

  “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

  必須拒絕孩子時絕不“心慈手軟”。

  有的家庭由於種種原因,如孩子經常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媽媽難免一次回來。或者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做母親的,總覺得孩子沒有父親很可憐,所以他有什麼要求,也儘量滿足。甚至一些無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一直被媽媽這樣寵著,也慢慢有了小脾氣。有的事媽媽不答應,他就耍無賴,使小性子。舉一個一位家長曾經告訴我的一個例項吧。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蒸餃。深更半夜的,到哪兒去買蒸餃?母親為難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現在外面沒有賣蒸餃的。咱們再睡一會,天一亮,媽媽就給你去買,啊。”孩子仍然不依不饒,哇哇大哭起來。做母親的最後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她也終於明白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這樣自己給自己製造負擔的。

  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甚至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的話千萬不要說。你給他破例一次,他還會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說不定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而忘記孩子已經無理要求兩回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讓孩子嚐到了一次甜頭,學到了乖,後面就沒有罷休的時候。人的慾望也是無限擴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還不夠,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長能滿足孩子到什麼時候呢?一時的心軟,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難道你也替他摘下來?

  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來玩耍,要吃家裡沒有的東西,你必須讓他明白,無論他怎麼鬧,這個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他也不會再如此了。對於過分的要求,沒有“下不為例”可言。

  曾經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一番情景:

  一位老爺爺抱著兩三歲的孫子,開心地說著話。說著說著,孩子用小手打了爺爺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覺得這樣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聲不斷響起。爺爺的臉都被打紅了。可是他竟半點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沒有。車廂裡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這樣寵嗎?做爺爺的再疼愛孫子,也用不著如此犧牲自己的臉,讓孩子對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長如果都這樣做孩子的“奴隸”,讓孩子隨便打,讓他怎麼高興就怎麼著,那麼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長”。

  “好好家長”的確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興。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落得輕鬆。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暫時滿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事到臨頭,還是犯同樣的毛病。

  碰到一些會撒嬌或者平時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更是經不得一磨。“媽媽,只有這一次,你就答應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證!”一聽到這樣的話,父母的心立馬就軟下來了。“好好家長”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這麼教育的。

  父母的妥協與放任,也往往讓孩子做事半途而廢。比如孩子練鋼琴練到一半,就央求媽媽讓他玩一會。本來媽媽不許的,但是經不住孩子軟磨硬泡,只好說: “好吧,好吧,去玩一會,下次不許這樣。”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後父母也懶得去管。孩子也許就從此乾脆不練琴了。

  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於是,他想怎樣便怎樣,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讓他有恃無恐。惡性迴圈下去,你就等著有一天他真正無視你的存在,不把你當一回事吧。趾高氣揚慣了的他,處身社會的時候,如此自私和無理,又怎麼去與人合作?

  小時候在家裡有父母寵愛,長大了,旁人不再給予他這樣的“關心”,孩子會變得消極、絕望和無助。也可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猜你喜歡:

1.幼兒園老師勵志文章

2.新學期幼兒園教師隨筆

3.關於童心感悟的散文

4.關於幼兒教育的美文

5.幼兒教育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