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介紹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我國領土上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教學反思1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類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兩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寶島臺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在第二課時預設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隱”、“築”、“晰”等6個字,會寫“展”、“建”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3—5自然段,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能用上積累的好詞佳句看圖介紹寧波的一處景色。

  根據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首先談話匯入,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然後自然地過渡到學習3、4描寫日月潭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記號標出表示時間的詞語。然後用一個大問題貫穿整堂課“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感受。在講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感悟,讀出問題,自己解決一個難點“隱隱約約”,教師只做引導。在學習中午太陽高照時,抓住“清晰”這個詞進行理解、感悟。在學習濛濛細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時,抓住重點詞“朦朧”,讓學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然後遷移運用,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用到看圖說話中,介紹寧波的景色。最後一個環節的寫字指導中,我出示的是兩個同是半包圍結構的字,但在書寫中又有所不同。

  整堂課上下來,自己也有所感悟反思。我覺得有幾點還是上得比較成功的:

  1、由於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而且文章的文字又寫得很美,是鍛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好文章。所以我抓住課文中的優美語句,讓學生自由讀,讀出感受,讀出問題,讀的層次比較清楚,讀通讀順——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讀——背誦積累。在幫助學生理解詞義時,採用文字聯絡生活場景的方法,如“隱隱約約”、“朦朧”。

  2、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語文。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也希望學生能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用到自己的語言中。所以我有意識地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好詞的詞義——引導學生背誦積累——看圖說話,遷移運用。但是可能我對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僅僅讓他們背了自己喜歡的幾句話,其實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把3、4段都背下來,應該不會太困難。

  當然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1、從整堂課的重點上講,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日月潭的美麗景色。但在學習“朦朧的日月潭”的文字時,我突然要求學生找出比喻句,而且要學生精確地說“什麼時候的日月潭像什麼”。本身這個題目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有點困難,另外一個,也沖淡了已經營造起來的感情基調,以致於再讓學生談感受時興趣不太大了。而且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有感情朗讀時,可以用上輕音樂,幫助學生激發感情,促進感悟。

  2、有些小細節不夠注意。比如當學生說話出現語病時,我沒有指出。如果從小就訓練學生的語言規範,以後學生說話就會很有邏輯性,很規範。在看圖說話時,第二張圖出示的是東錢湖的湖光山色,學生只想著怎樣把我出示的詞語用進自己的語言中,而沒有顧及其他,在這裡,其實我應該指導學生看圖的順序。當學生在看圖說話說出了好詞好句時,應該馬上把這些詞語板書,並讓大家跟著這個學生齊讀,營造用好詞光榮的氛圍。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教學反思2

  1、合作學習法: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有利於師生、生生間情感溝通和資訊交流,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主動地獲取新知。如學習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時,各學習小組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分組討論。通過合作學習,變傳授為自學、變講為導,調動了學生課堂主體參與率,形成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但是如果我能請孩子們從學習小組中選出一名彙報員彙報學習成果,其他同學加以補充,我只作適當的點撥啟導,課堂氣氛會更加好,教學重點就有了層次,也不會在彙報上浪費太多時間。

  2、學會交流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我多媒體出示日月潭在“霧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況下迷人景色,讓學生欣賞後問:“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為什麼?”各學習小組熱烈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太陽高照的時候景色很美麗,因為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有的說:“下雨的時候,日月潭周圍一片朦朧,像仙境,很美。”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3、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日月潭》教學反思3

  《日月潭》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景色的秀麗和作者的讚美都蘊含於文章之中,隱藏於文字之下。為讓學生欣賞到這裡的秀麗風光,感悟到作者的讚美之情,我採用了“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如品讀第一段的第三句話。

  剛開始,學生只能淺顯地感覺到這句話美,可是究竟是哪裡美?卻說不出所以然。這時,我讓學生再讀,讀後看看圖和畫面,再來體會哪裡美,學生就能感受到“樹木茂盛”很美、“群山環繞”很美、“許多名勝古蹟”也很美。並且學生還能用動作演示的方法來理解“群山環繞”這個難點詞。這時再指導朗讀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師的示範品讀意在情激情中調動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品”中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在 “品”中培養學生的協作互助能力。

  除了引導學生品讀之外,還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導讀。如第二段中對日月潭名稱的來歷的理解,就通過拼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湖,讓學生們想像究竟有一個什麼樣的島,把湖分成了日潭和月潭呢?學生們經過嘗試後,雖不得其解,但卻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必竟還是小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