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師教學反思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裡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裡有兒時的玩伴,這裡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裡有鮮活的世界,這裡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裡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裡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裡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裡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裡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 ……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篇2

  短篇小說裡,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裡書提到了母親、“我” 、閏土、楊二嫂、水生、巨集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巨集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裡,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於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著故鄉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可以說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巨集兒是充滿希望的。

  很顯然這是說課文的倒數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於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說“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說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巨集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裡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蝟、獾豬和餷,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總之在故鄉里還有其他的三,不僅在這裡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裡也是有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篇3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連結,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連結,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髮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