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反思範文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時,無數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著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為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

  從某種角度講,小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大,隨著年級的提高,隨著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篇2

  為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著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著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說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篇3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為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為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為凡卡很堅強,你認為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為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裡還隱藏著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為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為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著,不斷地感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