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攝影的入門技巧

  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臉部印象和背景隨著焦距的不同而改變

  鏡頭焦距的差異會讓照片的氣氛為之一變。其中視角的差異如上圖。照片中的被拍攝者的大小沒有發生變化,但是背景範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焦距趨向遠攝區域,視角變得狹窄,於是背景的範圍也漸漸變窄。另外,鏡頭的焦距不同,被攝體的形狀也會發生變化。

  使用廣角鏡頭時,由於它有著近大遠小的特性,所以人臉的形狀發生了扭曲。和焦距較長的鏡頭相比,使用廣角鏡頭時的拍攝距離較短,所以相對距離鏡頭較近的鼻子和臉頰部分就像是突出來一

  樣,發生了膨脹。相反,在使用焦距較長的遠攝鏡頭拍攝時,拍攝距離變長,臉的各部位的距離差隨著拍攝距離的變長而相對縮小,和廣角鏡頭相反的臉部成像效果逐漸呈現出來。

  如上所述,拍攝時使用的鏡頭焦距不同,拍出人物的印象就會發生很大變化。究竟使用怎樣的焦距拍攝出來的才是標準成像,這隨拍攝者的主觀喜好有很大不同。如這次的拍攝,使用的是35mm全畫幅相機,拍攝者本人相對喜歡50-70mm左右的帶有輕微變形的照片。適當的變形強調出了立體感,突出了被拍攝者臉部的抑揚感,看起來更加精緻漂亮。

  但是,也不能單純地說焦距越長越好,因為在使用遠攝區域拍攝時,臉部整體會給人很平坦的感覺,有時還會讓人看起來顯胖。所以應該仔細觀察被拍攝者臉部的特徵,選擇最合適的鏡頭。

  :瞭解虛化產生的理論就能將拍出更優秀的人像照片

  在人像攝影時受到大家喜愛並被頻繁運用的背景虛化和所使用鏡頭的焦距、光圈的明亮程度***光圈值***以及拍攝距離***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有著密切關係。

  當使用鏡頭的光圈值不變時,焦距越長,則越容易發生背景虛化現象。當然,如果焦距相同,則光圈越明亮的鏡頭越容易產生虛化效果。另外,背景虛化程度還會隨著拍攝距離的不同發生變化。

  拍攝距離越短,越靠近拍攝,虛化效果就越大。因此,若想得到大幅的虛化效果就應該選擇最近拍攝距離較短、光圈較明亮、焦距較長的鏡頭。

  只是在進行人像攝影時,先決定鏡頭焦距,構圖完成後拍攝距離也就固定了,所以在掌握更長、更近、更明亮的這一虛化的基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把握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係。

  :把握人像攝影時的焦距和拍攝距離

  用數值來把握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係,在拍攝現場加以靈活運用

  被拍攝者在照片中的大小和拍攝距離的關係如上表所示。焦距越長,為了在畫面上保持被拍攝者是同樣的大小,拍攝距離就越長。如果被拍攝者的身高為167釐米,想要拍攝胸部以上特寫的話,使用16mm鏡頭時的拍攝距離短到幾乎快要接觸到人物,而使用200mm鏡頭時距離肯定要在3米以上。如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記住這個數值,就很容易把握拍攝現場該使用何種焦距的鏡頭。特別是在室內拍攝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法和模特保持一定的拍攝距離。如果想要拍攝全身照片,除非是體育館這麼寬廣的場所,不然使用200mm焦距以上的鏡頭幾乎是不可能的。掌握好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之間的大體關係,就不會在選擇鏡頭時猶豫不決了。

  :觀察焦距、拍攝距離和光圈值***光圈明亮程度***帶來的不同虛化效果

  即使是被認為難以產生虛化效果的廣角鏡頭,在光圈足夠大、拍攝距離較近,被攝體和背景相隔較遠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一定的背景虛化效果。但是在最大光圈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景深。光圈在F4左右時背景已經顯得比較清晰。從圖片的效果來看,到F5.6為止還能感覺到一定的虛化效果,更小光圈拍攝的影象就類似於泛焦效果了。如果背景和被拍攝者再靠近一些,開始能夠感覺到虛化的光圈值還會更小,也許在F4左右都很難拍攝出虛化效果。

  即使是被認為難以產生虛化效果的廣角鏡頭,在光圈足夠大、拍攝距離較近,被攝體和背景相隔較遠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一定的背景虛化效果。但是在最大光圈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景深。光圈在F4左右時背景已經顯得比較清晰。從圖片的效果來看,到F5.6為止還能感覺到一定的虛化效果,更小光圈拍攝的影象就類似於泛焦效果了。如果背景和被拍攝者再靠近一些,開始能夠感覺到虛化的光圈值還會更小,也許在F4左右都很難拍攝出虛化效果。

  焦距變為35mm之後,雖然仍是廣角鏡頭,但是景深還是變小不少。光圈為F2.8時的虛化效果比16mm時要大,從圖例中感覺到的虛化的類似於使用50mm鏡頭拍攝時F4和F5.6之間的虛化效果。與16mm鏡頭相比視角發生了變化,虛化的效果和50mm鏡頭比較類似,但是因為視角的差異,照片的印象也稍有不同。

  焦距增長到50mm之後,虛化的程度進一步增強,和16mm以及35mm鏡頭的成像氛圍明顯不同。最大的變化體現在收縮光圈時,即使光圈縮小到F22,景深還是較小,讓背景始終沒有泛焦效果。

  使用廣角鏡頭時想要虛化背景很困難,而在使用焦距50mm以上的鏡頭時則很難以拍出照片整體都合焦的泛焦效果。拍攝者應該理解鏡頭特性的差異,在適當場合使用適當鏡頭,讓它們能夠自然發揮出各自的效能。

  85mm已經屬於中遠攝鏡頭的領域,其成像和50mm鏡頭有著較大差異。就像是有一個肉眼不可見的分界線,把兩者區別開來。景深很小,F2.8時針對眼部合焦,頭髮前部的一部分已經被虛化,手臂也有很明顯的虛化。而使用50mm鏡頭時,頸部和頭髮前面的蓬鬆部分都在景深之內,顯然差距是較大的。

  虛化效果和85mm鏡頭比較近似,但是視角變得更窄,所以照片給人的印象也有些差異。拍攝距離較長,比起使用85mm鏡頭時更加容易控制焦點。雖然這樣的拍攝距離還不至於只要針對臉部整體進行對焦就大功告成,但是比起85mm鏡頭來確實對於焦點的控制要求不那麼嚴格。虛化大小看上去大了一圈,虛化的效果也具有遠攝鏡頭獨有的氣氛。被拍攝者和背景的分離更加明確,使得被拍攝者整體都在畫面中突顯出來。

  200mm焦距時實際上對虛化起到主要支配作用的是鏡頭的焦距,將光圈從F2.8縮小到F4,虛化效果也沒有使用其他焦距的鏡頭時那樣明顯的變化。即使將光圈收縮到F22,也不可能拍攝出整體合焦的泛焦照片。拍攝距離相應變長,所以不僅是臉,被拍攝者全身都處於同一個合焦面內,即使使用F2.8拍攝,身體各個部分也都位於合焦範圍內。臉部各個部位之間沒有合焦點位置的差異,不管是對睫毛還是對鼻子進行對焦,合焦面幾乎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