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下學期教案

  冷峻審視指令性

  ,不外乎三種類型。其一,無“我”教案。這種教案視教學參考書為不可有點滴挪移的“法典”.那麼怎麼編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y***,“十則”,十條。

  二、佈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絡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罔w3ng殆d4i謂w8I哉z1i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註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裡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裡,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後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默而識之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2***默而識之***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於我哉

  5.簡答題[來源:學科網]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好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錶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的反思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匯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並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薰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薰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並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於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資訊的能力。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瞭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藉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薰陶、張揚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