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反思總結

  《短文兩篇》包含著《蟬》和《貝殼》兩篇短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通過對此堂課地反思,總結以下經驗:

  1、教學中要注意時間的分配,匯入時間過長會影響整堂課的進度,應該避免語言的繁冗拖沓。

  2、小組合作要注意選擇一組或兩組學生進行展示,展示的小組不要太多,其他小組若有異議則進行糾正、補充。評價應該在展示過程中進行,不應該再最後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思路和觀點,及時改正。

  3、表格設計要突出文章重點研究內容,突出事物的主要特點,應該更加具體和完整。

  4、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多讓學生訓練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使課堂更加活躍。

  在今後的課堂裡,我會及時調整教學環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及時修改教案,爭取有進一步的提高。

  篇2

  很害怕上由法布林《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痴,痴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 “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脫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林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蟬》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著學生去關注蟬脫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但蟬脫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影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裝置,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篇3

  我還是挺喜歡這兩則小短文的,作者在蟬與貝殼這兩個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會人要像蟬一樣生命不管是短還是長都要好好地活過;後者則是教會人要像貝殼一樣執著與認真,給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饋。

  在課的設計上,我兩篇文章是摻插著講的,共花了兩課時。一節課就解決了兩個問題,就下課了。時間過得匆匆。主要是因為在大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誦與提了不少的小問題。而沒一會兒時間就下課了,還是讓我覺得有些唐突。

  兩篇課文摻插著講,解決了兩個問題,剩下的要第二節來講,安排顯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這個《短文兩篇》可能還是分開講解的比較好。下次這樣做調整吧。因為這次課件問題已做了如此設定,就這樣算了。

  這個課,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我的一個作業設計,讓學生寫了篇話題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愛這個話題學生寫出來的文字,覺得他們感悟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