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語文上冊包身工練習題

  包身工,舊社會一種不合理的勞資關係。包身工被僱傭者剝削,沒有人身自由,勞動強度超過正常生理所能承受的範圍。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及答案

  1.下列全是同音字的一組*** ***

  A.餚 淆 崤 B.錠 碇 綻 C.拎 矜 衿 D.歐 毆 甌

  解析:A項分別讀“yáo”“xiáo”“xiáo”;B項分別讀“dìnɡ”“dìnɡ”“zhàn”;C項分別讀“līn”“jīn”“jīn”。

  答案:D

  2.對下面句中破折號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1***帶工的老闆或者打雜的拿著一疊疊的“列印子簿子”,懶散地站在正門出口——好像火車站軋票處一般的木柵子的前面。

  ***2***只有兩條板凳,——其實,即使有更多的板凳,這屋子裡面也沒有同時容納三十個人吃粥的地方。

  ***3***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

  ***4***紅磚罐頭的蓋子——那一扇鐵門一推開……

  A.層進 轉折 解釋說明 補充說明

  B.補充說明 層進 補充說明 解釋說明

  C.補充說明 轉折 插說 解釋說明

  D.層進 層進 插說 補充說明

  解析:破折號是本文出現的比較重要的標點符號,對它的幾種常見作用要加以掌握。

  答案:C

  3.下列對報告文學知識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文藝通訊、速寫、特寫等都屬於散文的範疇。

  B.報告文學要有新聞性和文學性,不允許作藝術加工。

  C.報告文學的任務是迅速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問題及其發展趨勢等。

  D.報告文學反映生活迅速及時,被譽為“文學創作的輕騎兵”。

  解析:報告文學允許作藝術加工。在符合生活本質真實的前提下,允許對原材料進行必要的加工,甚至必要的虛構。

  答案:B

  4.下面兩個句子充滿了作者的強烈的感情,揣摩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達的,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①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

  ②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答案:①是作者對包身工制度的控訴,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後一句中“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代表了人類技術文明的進步,這同“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形成巨大的反差,兩種事物結合在包身工的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壓迫之深。

  ②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要摧毀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的強烈願望。同時,向肆無忌憚地壓迫中國勞動人民的帝國主義者和一切反動統治者發出了警告: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6題。

  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和烏鴉很相像的那種怪樣子的墨鴨,整排地停在舷上,它們的腳是用繩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魚,起水的時候船戶就在它的頸子上輕輕地一擠!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鴨整天地捕魚,賣魚得錢的卻是養墨鴨的船戶。但是,從我們孩子的眼裡看來,船戶對墨鴨並沒有怎樣虐待,而現在,將這種關係轉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5.“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擬物修辭的掌握及其具體作用的理解。

  參考答案:“飼養”在這裡用了比擬***擬物***的修辭方法,揭露了資本家不把包身工當人看,表現了作者憤怒的心情。

  6.本文是怎樣運用墨鴨捕魚的事和飼養包身工營利的制度進行類比推理的?

  解析:根據兩個事物某些屬性相同,利用相似聯想,推出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叫類比推理。

  參考答案:墨鴨——整天捕魚,包身工——成天拼命幹活。船戶——靠賣魚得錢,日本資本家——靠包身工滋養,帶工老闆——兩年內從每個包身工身上淨拿二百三十元錢。船戶態度——並沒有怎麼虐待,日本資本家、帶工老闆的態度——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由此得知,包身工的命運比起墨鴨來,還要悽慘。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端午節

  振 鵬

  ***1***“明天不準停工。”

  這是端午節的前一天。在下午將要放工的時候,C廠一間機器隆隆的屋子外面,莊嚴的寫字間的對面牆上——叫工人抬頭髮抖的佈告處張貼了這樣一張新的佈告。

  拿著血汗去兌換工銀的工人,經過了長時間勞作之後,面色都呈現銀灰如死的慘容,凝滯無光的雙目更是冷澀不堪。在他們疲乏不支的軀體上,一個個都被棉花灰裹著,遠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飛絮的花衣。悲鳴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後,這些流血冒汗的動物***在他們的生活狀況上著想,根本就不能說是“人”***都陸續從花絮飛舞、濁氣蒸發的車間***工人工作的地方***裡面沒精打采、很狼狽地走出。出了車間,在他們眼簾前首先呈現的,就是廠主方才新貼的赫赫佈告,在“不準停工”的字樣之前,放工的伴侶們都不知不覺地呆立著,一些教育權在先天就被褫奪了的工人,張望了一回不覺就一致發出了“又是什麼”的疑問,少數略微認得幾個字的看後,即垂頭喪氣地發出了微微的嘆息,從幽怨不平的嘆息聲中,可以聽出“明天——不準停——工”的斷句。一切看親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計劃,都在這“明天——不準停——工”的斷續聲中化為輕煙——縹緲了而不可觸摸了。

  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現在都心坎裡起了異樣的感觸。他們失望而又沉默地經過管門的挨次嚴厲的搜尋之後,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簡陋,且不經風雨的貧民窟裡去了。

  ***2***“隆隆……”“隆……隆……隆……”常動不息的機器,仍舊不斷地旋轉著。

  “嗚——”早晨第一次的汽笛響了,提了飯籃,拿了衣包,一個個工人依然照例陸續走進那數千勞動者的總壓榨機關內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舊飛舞著,濁氣依舊蒸發著,機器依舊轉動著……這正是“不準停工”的“明天”——舊曆端午節。

  又是汽笛一聲,上午十二時放工的訊號悲鳴了。

  車間裡的機器不停地轉動,花絮不停地飛舞,工人們各自在車輪轉動花絮飛舞中,拿了飯籃,在機器旁的氣管中吸取那黃色的帶有強性鏽質的蒸汽水將飯泡熱,用他們的午餐。花絮不時地落入碗內,隨之就進了他們的口腔;紗頭不時地斷脫;飯碗便時常離開手而去從事工作。——這是每日的經常情形。不過在今天,各車間裡都似乎是處在一種異樣的哀怨、悲憤、沉悶、悽慘……的情景來。

  沉默著……只有機器轉動聲……

  一張數字較多的公告,又出現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張小毛、李定國、胡小妹、餘國香、朱長富、衛炳生、劉阿桂、張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著即開除,以警將來,此布。”

  第三次汽笛嗚咽了,工人們機械似的又走出車間,擁擠到黑牌子旁邊張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張小毛……開除了”“開除了九個”的低微嘆息聲,在死的沉默中顫動著……

  一切依然繼續著——飛絮的白花,出門時嚴密的搜尋,疲乏軀體的掙扎。……

  ***原載1926年6月《中國青年》第124期***

  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廠主方才新貼的赫赫佈告。

  答案:指顯著盛大的樣子,這裡指顯眼、令人驚訝的佈告突然出現在眼前。

  ***2***一些教育權在先天就被褫奪了的工人。

  答案:剝奪。

  ***3***縹緲了而不可觸摸了。

  答案: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這裡指端午節放假的想法已經被徹底打碎。

  8.文中多次用到了破折號,請分析下列破折號在句中的作用。

  ***1***莊嚴的寫字間的對面牆上——叫工人抬頭髮抖的佈告處……*** ***

  ***2***斷續聲中化為輕煙——縹緲了而不可觸摸了。*** ***

  ***3***這正是“不準停工”的“明天”——舊曆端午節。*** ***

  ***4***一切依然繼續著——飛絮的白花,出門時嚴密的搜尋,疲乏軀體的掙扎。*** ***

  答案:***1***解釋說明 ***2***補充說明 ***3***解釋說明 ***4***解釋說明

  9.本文中多次描寫工廠汽笛:①悲鳴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後,這些流血冒汗的動物***在他們的生活狀況上著想,根本就不能說是“人”***都陸續從花絮飛舞、濁氣蒸發的車間***工人工作的地方***裡面沒精打采、很狼狽地走出。②又是汽笛一聲,上午十二時放工的訊號悲鳴了。③第三次汽笛嗚咽了,工人們機械似的又走出車間,擁擠到黑牌子旁邊張望。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解析:分析細節描寫的作用,首先小說描寫工廠的汽笛都關涉到時間,其次都寫到工人的生活。

  參考答案:一是顯示時間的推移,二是以汽笛的悲鳴、嗚咽,渲染環境氣氛,進而映襯紡織工人像牲畜般的悲慘生活。

  10.《端午節》和《包身工》同屬於報告文學,這兩篇文章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請分別找出來並加以分析。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進行比較閱讀,關鍵在於確立比較點,一般可以從文體、線索、取材、表達方式、表現手段、中心思想、語言特色入手,進行比較。

  參考答案:***1***相同點:二者都屬於報告文學,兩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飽浸血淚的筆觸描繪了舊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憤怒地控訴和聲討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吃人的罪惡。

  ***2***不同點:《包身工》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以橫斷面的描寫與一般情況介紹相結合,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寫作手法,既有文學性,又具有新聞性;《端午節》是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連綴了一系列場面,並注意環境氛圍的渲染烘托。《包身工》擷取包身工從清晨起床到夜晚放工這樣一個橫斷面,即所謂“包身工一日”;《端午節》以時間推移為線索,描寫了紡織工人端午節前一天下午及端午節這天的主要生活、勞動過程,即所謂“紡織工一日半”。

  11.《包身工》向我們展示了三十年代舊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當代社會有比較突出的農民工問題,你是怎樣看待這一社會熱點問題的?

  解析: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可從產生原因、解決辦法等方面思考。

  答案:略

  12.***2010廣東卷,21***用不超過20字概括下面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2004年12月5日10時50分,隨著最後一組資料核對完成,我國自主研製的SARS滅活疫苗Ⅰ期臨床試驗圓滿結束。科技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同宣佈:臨床試驗中,36位受試者均未出現異常反應,其中24位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全部產生了抗體,這表明我國自主研製的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證明是有效的。Ⅰ期臨床試驗的完成,標誌著SARS疫苗研究的難關已基本攻克,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進一步研究創造了條件,也具備了在緊急狀態下保護高危人群的潛力。這是我國SARS科技攻關取得的一項標誌性重大成果,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Ⅰ期臨床試驗的SARS疫苗。

  解析:解答時要認真分析題幹要求,不要漏點。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或歸納,或概括。“SARS”計為一個字。

  參考答案:我國SARS滅活疫苗的研製步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