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反思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數學七年級第五章的重點,本節課的目的是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有哪些關於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七節,內容緊接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及作三角形後教材安排的一課時內容。本節課的目的是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突破重點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動手實驗,合作交流,在活動中去領會、感悟。學好本節課的知識對學生更好地認識三角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本節課我以引導學生髮現、探索、研究為主線,激發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並能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通過碼頭集裝箱的問題,引出新舊知識的衝突,自然地過渡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上來。通過剪紙探究活動的一步步展開,展示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實際問題的應用,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為改進數學學習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必要的保證。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中設定的情境,換成學生更感興趣的情境,利用新舊知識的衝突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在例題的選擇上,精選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作為課堂練習。在例題的編排上,難度呈螺旋式上升,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體現出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

  2.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體驗。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動時間和想像空間,鼓勵每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到活動和實踐中來。教學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學習方式貫穿數學學習的始終,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本節課我自始至終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通過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和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探索的樂趣,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的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學過程的開放,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聰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了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的目的。

  篇二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第五章的重點,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回顧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一個測量舞臺背景的實際問題自然地過渡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上來,此處設定疑問引起了學生們的思考和討論,隨著探究活動的一步步展開,出現了在直角三角形中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和學生們已學的知識產生了矛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強烈的求知慾望的驅動下同學們主動探索新知。在探索新知時我按照教材採取了畫圖的方法,但我沒有先給出圖形的作法或是直接演示畫圖過程,因為前面已經學習了畫三角形的知識,我認為教師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會用知識,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畫圖,這既鍛鍊了學生的能力,還擺脫了他們的依賴性,使他們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學生們經歷畫圖、觀察、比較、推理、交流的過程,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同時體會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鍛鍊了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推理概括的能力。這一節課改變了以往的數學教學方式,學生們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在探索新知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之中,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解決問題,師生互動,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的特點,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本節課教學中練習題的安排,先是基礎知識快問快答,再是隨堂練習,最後是議一議,練習題由易到難,分層次的變式訓練強化了知識及其應用的多樣性,遵循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自然規律,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體現了數學課程的發展性。在習題中設定了旗杆、滑梯的傾斜角的問題,目的在於生動展現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體會了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篇三

  上完本節課可以說是感觸頗多,更深刻體會了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句話。課堂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精心的預設,課堂教學也因預設而有序正是因為如此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教學理念符合課改精神,對整節課教學目標理解較到位,把握的較準確。 根據教材地位、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及年齡特點,我從以下四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教學,使學生認識數學與數學、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合作、探索、交流與創造的樂趣.併為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個性的發揮提供機會.

  二、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設計的比較優化合理 因為我帶的是一所普通中學的學生,不可能以培養精英的理念展開教學,我要極大限度的調動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發揮學生互助的力量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以下幾點: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更熟悉、更感興趣、更能體現數學價值的內容,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數學.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徵通過點選學生喜歡的圖片引出題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

  3.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學生上臺板演另一組學生來批改把課堂教給學生.通過自我嘗試、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的過程,以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饋評價,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情感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使他們獲得分析問題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充分作好活動的策劃者、引導者的角色。活動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了一個立體資訊交流網路。

  4.我們課堂學習的口號是‘‘一人行不算贏,小組行才算贏’’。整節課堂教學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在各小組內設有組長、記錄員。做實驗和每次探究,要求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互幫互助,將各個成員的成果彙總到一起。各組之間還要進行交流競賽,獲勝的同學們在感受成功的快樂時也充分體會了合作與共享的樂趣。

  當然精心的預設也無法全部預知上完課後還是存在遺憾,為了做到實驗的有效,卻在此花費太多時間使得其它環節進行的較緊促,還有揭示課理這一環節我沒有正真做到放手讓學生去完成,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引導者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還是沒有完全解放思想。 也許正因為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它才使得我們教師用畢生精力去完善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