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課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關於初一數學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課後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第五章的重點,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回顧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一個測量舞臺背景的實際問題自然地過渡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上來,此處設定疑問引起了學生們的思考和討論,隨著探究活動的一步步展開,出現了在直角三角形中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和學生們已學的知識產生了矛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強烈的求知慾望的驅動下同學們主動探索新知。在探索新知時我按照教材採取了畫圖的方法,但我沒有先給出圖形的作法或是直接演示畫圖過程,因為前面已經學習了畫三角形的知識,我認為教師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會用知識,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畫圖,這既鍛鍊了學生的能力,還擺脫了他們的依賴性,使他們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學生們經歷畫圖、觀察、比較、推理、交流的過程,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同時體會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鍛鍊了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推理概括的能力。這一節課改變了以往的數學教學方式,學生們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在探索新知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之中,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解決問題,師生互動,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的特點,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本節課教學中練習題的安排,先是基礎知識快問快答,再是隨堂練習,最後是議一議,練習題由易到難,分層次的變式訓練強化了知識及其應用的多樣性,遵循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自然規律,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體現了數學課程的發展性。在習題中設定了旗杆、滑梯的傾斜角的問題,目的在於生動展現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體會了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這節課中本人的不足之處是每個環節的教學時間把握不夠好,導致課堂超時2分鐘,練習題相對較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知識我應該加強課後練習和輔導。在處理習題時由於黑板板塊小的原因取消了學生板書和講解的活動安排,只著重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事實上學生在證明過程中存在書寫格式的問題,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指正學生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的薄弱之處加強練習。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忽略一些表現不活躍和落後的學生,對他們提問的次數相對少些,本人在教學中有時也讓那些“活躍份子”吸引眼球,但是我清醒地知道這個課堂是每一位同學的課堂,所以我應該在學生討論和練習之前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不要讓那些思維快、愛發言的同學掩蓋他們的疑問或代替了他們的發言,在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一個平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知識的學習和吸收更具有實效性。

  ***二***

  1.如果把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當成一種形式,那學生不可能真正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獲取分析問題的經驗。因此讓學生花費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充分經歷實踐探索交流全過程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不能省略其中的一個或多個步驟。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條件的過程中,目標是明確的,問題是開放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把三角形剪下來,不僅出現了平移,還出現了旋轉、翻轉等運動,更出現了因作圖錯誤或邊角位置不對,而導致兩圖形不重合的情況,教師課前應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形不重合的原因,探索出確定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條件。教師應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進取,才能適應新的變革。

  ***三***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七節,內容緊接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及作三角形後教材安排的一課時內容。本節課的目的是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突破重點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動手實驗,合作交流,在活動中去領會、感悟。學好本節課的知識對學生更好地認識三角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本節課我以引導學生髮現、探索、研究為主線,激發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並能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通過碼頭集裝箱的問題,引出新舊知識的衝突,自然地過渡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上來。通過剪紙探究活動的一步步展開,展示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實際問題的應用,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為改進數學學習方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必要的保證。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教材中設定的情境,換成學生更感興趣的情境,利用新舊知識的衝突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在例題的選擇上,精選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作為課堂練習。在例題的編排上,難度呈螺旋式上升,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體現出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

  2.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體驗。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動時間和想像空間,鼓勵每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到活動和實踐中來。教學中將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學習方式貫穿數學學習的始終,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本節課我自始至終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通過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和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探索的樂趣,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的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學過程的開放,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聰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了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的目的。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每個環節的時間較為緊張,有些題目的處理上不夠精細。

  2、對於學生的表現評價較為單一,沒有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3、對與基礎的落實較少,今後還需再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