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上冊的作文

  寫初二語文作文還是開門見山為好,那種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方法不可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初二語文上冊作文篇一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初二語文上冊作文篇二

  我與電腦

  去年春節期間,爸爸媽媽送給了我一個“知識寶庫。不用說,大家都一定知道是電腦了。從此以後,我就又多了一個最知心、最和睦的朋友了。

  新朋友的頭好似一個正方形,是黑面板人。在電腦國王裡,越是黑越美,所以,我的這個朋友,算是很漂亮的了。他的頭有一個特別功能,就是可以隨時轉動,就像一個“魔術師。主機是他的大腦,你可別看小他的“大腦了,在裡面,都是一些貴重物品,他能把所有的資訊、資料存在這個大腦裡。如丟失了一個零件,電腦不僅僅會傷心地哭,而且也不能陪伴著您了。顯示器是電腦的眼睛和嘴巴。你只要把正確的命令訴說給它,他就會眼前一亮,立刻出現在顯示器上,一句不漏地把你要的程式“說出來。“滑鼠是他的手,隨時讓你控制。當然,我說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他的一部分,還有音箱、穩壓電源ups,他們的功能可神奇啦!

  剛開始我學會的僅僅只是用電腦寫作,但是電腦就像一個嚴厲的老師,你只要稍微有點不虛心,它就給你看顏色。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用半形寫中文,常常出故障,寫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螢幕上卻出現不規則字型,你可以想象我當時的心情,於是,便自作聰明以為是電腦病毒在作怪,於是就叫爸爸大規模地殺病毒,直到後來才知道那根本不是病毒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始終沒有把半形轉換成全形,這時的我,對電腦已有了深刻的瞭解。一些硬體軟體方面的知識也豐富了許多。有了電腦,我的學習也進步了不少。

  記得上回老師佈置了一次自測步長的作業,我迫不及待地第一次使用起“word這個軟體來,不知試了多少次,翻了多少有關的書籍,可還是找不到我心目中想要的那種格式。當時,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忽然,有一個顯示著“Office助手的大眼架出現了,他告訴我,如果想要編排出各種款式的表格,請雙擊自定義表格鍵。我恍然大悟,原來答案不就在眼前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按照“Office助手的提示,我很快就把心目中的表格編好了,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功的喜悅。第二天,老師對我的作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我心裡不由對電腦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激。

  幾個月後,我又結識了網路,其實計算機網路和計算機程式語言一樣有趣,她是另外一個無窮盡的世界,你可以盡情的創造,在這裡,你可以結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好的技術,更棒的程式設計技巧,當然,還有網路上最基本的通訊手段以及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在計算機的知識裡面,那隻不過是一點點雞毛蒜皮而已。

  我相信“學海無涯這句話在電腦和網路中也同樣實用,況且,我在這當中也只是一隻小小的菜鳥,想成為大蝦,還難著呢。

  初二語文上冊作文篇三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影響最大的觀點是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