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二單元作文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那天,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下面網要分享給你的是,供你選擇。

  篇1

  我敬佩屈原,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精靈,身上綴著鮮花、披掛香草,寬大的衣袂,在風中獵獵作響,而那頎長的身軀,卻紋絲不動,他渾身散發著蘭花的芬香,即使是在兩千兩百八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散發著千古的清香。屈原被評為世界四大文化偉人之一,但我懷疑他是否願意和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同坐在一個國際殿堂裡受大家的崇拜。許多人一說到屈原就會想到他的《離騷》、他的《九章》、他的《天問》,然後才會感嘆他是個愛國而又不得志的詩人。其實屈原不是詩人,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力圖使國家政治修明,繁榮強盛,人們過著“大同”生活的愛國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追求國家強盛的道路上輾轉奔波,但他遭受更多的是猜疑,妒忌、排擠,最後得到的確實流放在外的結局。一個愛國的政治家,卻不能在為官上有所作為,而在文字尋找寄託,而現在的我們只記住了他的文筆,卻忽略了他的愛國情操,對他而言,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高山流水,知音何在?絃聲已絕,如何獨生?”這是俞伯牙的絕唱,失去鍾子期這個知音,他選擇了絕弦。屈原在從政路上,始終一個人蹣跚獨行,沒有朋友,沒有知音,只有敵人,但他從沒有選擇絕弦。我曾無數次的想象,如果有佛家所說的“輪迴”,我多麼想我曾生長在那個時代,我一定會跟隨著大夫的腳步,在背後默默支援他,成為這個偉大孤獨者的摯友,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他的高潔明志是有人懂得的。在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時代,他為什麼要那麼執著呢?“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沒有必要抱著懷王這個剛愎自用的“空木頭”,他大可選擇到他國尋找其他聖明的國君,但他沒有,“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方能與世推移”這是賈誼與司馬遷對他的勸說,但他仍固執地選擇了留下來。我想那是他對楚國最真摯的愛,他義無反顧的精神讓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他從來沒有後悔,在投入汨羅江的那一刻,我想他應該是笑著的,因為即使是死,他也要選擇在自己的國度裡。

  為了心目中那個美好的楚國,為了自己的不悔追求,他寧可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也不離開楚國,去苟且偷生,因為他對這個國家愛得熱切,愛得深沉。我常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否我想得太多了?是否現實就是現實,容不下我太多幼稚無知的想法?面對現實,我無從適從,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屈原,他是一個明智的勇敢者。他以他的獨具匠心經營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儘管別人不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著,他漠視孤獨,漠視自己,或許他曾揚天大笑:別人笑我太痴狂,我看別人看不穿。

  我常常會想起屈原的《悲回風》,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靜靜地撫摩著那古老的文字,心裡不禁湧起一陣莫名的感動。或許它不是屈原最好的作品,但卻是他最悲傷的作品。那是屈原在心裡最灰暗的時候寫的,每一句都是心裡血淚的哭訴,純然是一絲悲哀,一片絕望。“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路已走到盡頭,他選擇了在同樣的五月五,跟隨伍子胥的腳步,縱身跳進滾滾汨羅江。那濺起的雪白而有冰冷的水花,濺滿了楚國大地,也濺滿了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也一直濺滿到我的心裡。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山,他有著山的堅定與傲然;在我心目中,屈原是海,他有著海的胸懷和坦然,我想只要我們這個民族存在,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就會綿亙不絕地傳下去。因為這樣一個愛國之人,我們不敢忘,我們也不能忘。

  篇2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裡人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因為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裡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裡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裡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作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為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為農村與城市親友網路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裡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裡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為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裡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為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為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為到這一天為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裡,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為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為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為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著子女回孃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孃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家鄉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稱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說到這一天為止,家鄉的端午節才算過完了。據說之所以有這個末端午之說,一是為了與早端午相呼應,二是照顧那些田多勞少又無力請工的人家,他們往往在正端午這一天還在地裡勞作,等到他們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過完了,於是他們便在五月廿五這天過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車吧,只是節日的氣氛淡了許多,但親情依舊,慶祝的心情依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們為端午節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只是,這樣的端午節,依舊與屈原無關。

  從早端午到晚端午,家鄉的端午節足足要過二十一天,而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燈

  穿過歲月的河流,還有什麼痕跡不被淹沒?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沉澱?不同時間,已經沒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見了往日的寧靜。

  自從那個載著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裡/飄蕩,遊走。

  篇3

  又是一年端午到,汨羅江水浪激浪,粽香引人飄滿堂,手拿艾葉插門框。兩千多年來,粽綠不知引得多少人心傷;兩千多年來,龍舟不知引得多少人回想。心傷你的投江自盡,回想你的高潔傲岸——屈原,中華民族的驕傲。

  報國為民

  戰國時期,七國稱雄。爭城奪地,互相殺戮,連年不斷戰亂。正值青年的你,看到百姓受到頻發的戰爭的災難,十分痛心。於是你立志報國為民,勸楚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肯定,深得民心。

  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你並沒有被嚇倒,深愛著祖國的你,不惜辛苦親自到各國聯絡,欲要形成聯盟來對付秦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歷千辛萬苦的你終於成功,組成聯盟。

  你為國家東奔西走,你為百姓任勞任怨,面對強權,你毫不畏懼;面對困難,你努力克服。你的高尚的政治情操與品質,像粽香一般撲入我心,回味無窮。

  端午的粽香飄入我心,你克服困難,愛國愛民的精神也潤入我心,是你使我懂得面對困難,不要退縮,是你使我懂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多麼高尚偉大,是你伴我成長,讓我懂得愛國,愛民。

  面對誣衊

  一心為國,一心為民的你沒有私心,沒有雜念,可是上天總是對你那麼不公。一些貴族對你心懷不滿,對你有無限的嫉妒和怨恨。被小人的一番“轟炸”後,楚懷王終於按捺不住,聽信了讒言。就這樣,你辛苦奔波聯絡建立起的聯盟被楚懷王一手摧毀,聽說訊息的你心痛萬分,站在宮門外,遲遲不願離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你,還盼望懷王醒悟。

  面對誣衊,你並沒有忙於為自己洗脫罪名,而是一心寄掛國家與百姓,不顧王權至上,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你的堅持猶如粽葉的青綠,有力地滲入我心,難以忘記。這樣看來,我也是自愧不如,曾經我也為一己私利誣陷過他人,看到你的事例,我深感內疚,是你讓我向善,是你教我做人的道理。

  抱石投江

  兩次的流放,使你心中鬱悶,難以抒發,你只好將它們付諸筆端,《離騷》、《九章》、《九歌》、《天問》都是你不朽的作品,詩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你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報國為民的熱情,文詞華麗,想像奇特。

  可這不朽的創作,就在秦國攻破郢都的那一天而終止,你望著舊日的國都長嘆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撒淚揮袖的你來到汨羅江邊,滿負絕望的你自盡前嫌,長歌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於是你抱石投江自盡。知道訊息的百姓,悲痛萬分,怕魚蝦食你,將綠粽纏上彩線投入江中,餵飽魚蝦。

  愛國之心,永恆不變,為民之心,天地可見。你的愛國情懷打動了我,你的為民之心觸動了我。

  如今兩千多年已經過去,改變的是環境,是人物,不變的是對你的尊敬,不變的是那濃郁的粽香,不變的是那綠色粽葉傳遞的懷念之情。我也要像你一樣擁有,愛國之心,做一個愛國炎黃子孫。

  又是一年端午香飄,屈原那高尚,愛國,愛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啟迪著我,讓我一直快樂的成長,棕香纏繞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