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讀後感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澱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怎麼寫感想?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荷花澱》這本書,是作家孫犁叔叔寫的。他描寫了中國人們與日本侵略者的頑強鬥爭,用明麗流暢的語言描寫出勞動人們的團結、樸實和勤勞。

  在白洋澱事蹟之二蘆花蕩中,刻畫了一個為八路軍送軍需用品的老頭。他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的穿過鬼子的封鎖線為八路軍辦事。一次他送兩個要去參加八路軍的的女孩去部隊,在路上被鬼子發現,大女孩為了保護小女孩受了傷,老頭為了報復日本鬼子,他在鬼子洗澡的時候撐起小船,把鬼子引進了事先佈置好的魚鉤陣,鬼子們被魚鉤扎得鮮血直流,叫苦不迭。而老頭卻調轉船頭,用船篙搗鬼子的頭,那架勢真像搗老玉米,終於為大女孩兒報了仇。老頭的動作雖然有些滑稽可笑,但也充分表現了他仇恨敵人的心情,也表達了他打擊日被侵略者無畏的精神和決心。大女孩為保護小女孩受了傷,也許他們並不相識,但善良友愛使他們親如姐妹,患難與共,親熱無比,我相信參軍後,她們會在戰場上成為出色的英雄小姐妹!

  在紀念一章中,鬼子進入村子,八路軍為了保護老百姓,和敵人打了起來,一位八路軍由於連續射擊,累得口乾舌燥,但此時水缸裡一點水都沒有,一位婦女就拉開門,冒著槍林彈雨去井上打水,險些送了性命,在八路軍衝鋒之前,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送給了他,她是多麼熱愛八路軍呀!

  朋友,翻開這本書,你就會了解到當有外來侵略者的時候,我們是怎樣抗擊侵略的。這裡軍民一心,八路軍有勇有謀,一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老百姓勤勞樸實,團結互助,擁護八路軍,配合他們打擊敵人,重建美好家園。當你讀這本書時,你的心情會隨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而變化,時而為失敗而沮喪,時而又為勝利歡天喜地。

  閒暇時閱讀《荷花澱》這本書吧,我相信它會成為你最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篇二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荷花澱》這篇小說來說,卻是文中有畫,又文中有詩,這實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詩化了的如同人間仙境般的有著無限開闊境界的荷花圖。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不能清晰地從作品的描寫中還原出幾個面目真切的水鄉人物,更不會對其中的戰鬥場面有什麼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講述的一部故事都顯得那麼朦朦朧朧,似有若無;但你卻絕不會忘記那無邊無際的生長著茂密蘆葦的白洋澱,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澱。

  “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裡,澱裡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這所有的文字中,哪裡有一點點戰爭的味道?又哪裡有一點點塵世的紛擾?作者正是要通過這種絕美的畫面,把讀者帶入一種純美的境界。澱上風光的描寫,詞淺意深,意境優美。可以想象:一群婦女坐在小船上,身後是一望無際的荷花澱,近景遠景層次井然,線條分明。讓這群婦女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從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同時從稻秧、蘆葦、浪花的起伏跳躍,我們彷彿聽到這幅畫面外的風聲、水聲,那就是當時風起雲湧的抗日的時代潮流。一處景物的描寫,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內容,可見作家筆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澱》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不只描繪出了一副副美麗的風景畫,而是通過寫景來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徵。《荷花澱》就是這樣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說,有人評價它是“詩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詩”。語言富有特色:樸素、清新、柔美,像藍天上的明月,如山澗裡的清泉。所以,閱讀《荷花澱》之後,感覺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鎮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聽了一首輕音樂。

  篇三

  《荷花澱》是孫犁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描寫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白洋澱地區的一個令人喜悅的故事。作品充分體現了孫犁鮮明的三大創作特色:描寫的是冀中一帶尤其是白洋澱地區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善於用精練的筆墨,寫出人物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小說帶有濃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詩的語言來寫小說。作品選取白洋澱一隅,在抗日戰火硝煙瀰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澱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荷花澱》不只是一篇小說,由此發端,形成了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澱》也不只是一篇課文,由此發端,給學生以清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語感和美感,讓語文課屬於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發表、有時間思考、有空間參與,在新課程標準下更注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現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確定為“文學鑑賞課”,採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但因教學時間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寫和“夫妻話別”、“商量探夫”兩段對話描寫進行鑑賞討論,達到讓學生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的特點,從環境描寫、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的目的。

  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

  這就是我對《荷花澱》這篇課文的看法。

  篇四

  孫犁小說中的故鄉場景描寫不僅充滿生活實感,還在於作者對故鄉充滿感情的詩意描繪上。例如在《荷花澱》的開頭,作者是這樣寫的:

  月亮升起來,院子裡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裡跳躍著。”

  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啊!皎潔的月光、涼爽的庭院、雪白的葦眉子、年輕的女人……短短的幾十個字,作者給人們呈現了一幅美輪美灸的水鄉農家場景。

  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幾乎讓人們感覺不到戰爭帶來的沉重壓迫感。“作者敢於打破現實生活的既定框架,將殘酷的現實鬥爭點染了無數新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正是其故鄉情結的特別彰顯。孫犁就是用這樣充滿詩意的畫筆,描繪出了一幅幅充滿故鄉風情的美妙畫卷,展現了冀中平原與白洋水澱上優美的富有詩意的故鄉場景。

  作為一個本質上的農民,孫犁深深地眷戀著冀中平原這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的土地,這裡是他的根,只有深深的紮根在去故鄉的土地上,才能創作更為輝煌的作品。作為一個農民知識分子作家,孫犁將自己創作的觸角伸展到廣大的冀中農村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充滿感情的彩筆,深情地記錄著冀中農村在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風雲變幻,生動地書寫著冀中農民在那片土地上所進行的戰爭與革命。孫犁就像艾青一樣,眼裡飽含著感激的淚水,寫下了對故鄉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詠唱著故鄉美麗廣闊的平原水澱,禮讚著故鄉純樸善良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