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有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裡……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篇2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逢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划龍舟比賽……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舊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後,馬上划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為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裡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以上故事來看,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一種風俗習慣。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平時還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中國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於我從小非常愛吃粽子,所以對“端午節”的印象非常深刻。

  篇3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有關。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深受信任,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懷王趕出都城,流放到異地他鄉。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不已,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泊羅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泊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漁夫們划著船在江上來回尋找,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蛟龍水獸喝了以後暈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怕蛟龍把飯糰吃掉,就用楝樹葉包上飯,外面纏上彩線,變成粽子丟進江裡。

  從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