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關於,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遊百病。

  端午節是我國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懷王很喜歡他,還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陰謀來害他,是楚懷王漸漸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國要跟楚國和好,屈原仔細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陰謀,便冒著生命危險去告訴楚王,楚王不但不聽,還把他釋放到遠離他鄉的地方。

  當楚王剛到秦國就被擒住,他後悔當時不聽屈原的話,,因氣大而死,屈原當得知國家快滅亡時,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寫了最後一首愛國詩,便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當地人知道後,趕緊划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有些人向江中扔雞蛋、粽子,倒雄黃酒,都是為了不讓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賽龍舟就是因為當時打撈屈原遺體的原因。不僅,端午節有它的歷史還有一些食俗和風俗。

  端午又稱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水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忠良。

  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夏季這個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來臨時,我就會聽見從運處飄來的歌聲。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傳說,屈原是楚懷王時大臣,因為他受到楚蘭的嫉護,就在楚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誹謗屈原。楚王逐漸疏遠,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恨,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跳江自盡。屈原自盡後,百姓哀痛異常。紛紛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有的人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做了粽子等食物去給魚吃。從而慢慢演變成賽龍舟和吃粽子了。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還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麼多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在我們家,一般都是奶奶包煮好粽子後,把粽子發幾個給鄰居,表示友愛,再各家慶賀節日。到了晚上,我們全家開始看電視、遊夫子廟……

  我想:原來大家身邊的節日都有這麼動聽的故事,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歷史,知道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行啊!

  3

  眼看就要到農曆五月初五了,那麼你知道那天是什麼日子嗎?對啦!那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是,這時也許你要問了:端午節的午節的“午”是不是與“五”有聯絡呢?對啦,聰明的小朋友,正是因為端午節的“午”與“五”諧音,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想知道嗎?那就快快往下看吧!

  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因圖個吉利,便稱之為“長命縷”。

  除了在兒童身上系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呢!那是哪“五端”呢?分別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也許看到這兒,有的小朋友會說:“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還真不少呢!”

  別急,還有呢!有南方過端午節時,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雄黃酒。

  怎麼樣?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一定讓你大開眼界了吧?

  4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有關。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深受信任,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懷王趕出都城,流放到異地他鄉。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不已,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泊羅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泊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漁夫們划著船在江上來回尋找,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蛟龍水獸喝了以後暈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怕蛟龍把飯糰吃掉,就用楝樹葉包上飯,外面纏上彩線,變成粽子丟進江裡。

  從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