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普羅米修斯盜火》是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盜火? 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火的? 結果怎樣?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比較感人的一個故事,課文講的是天神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取火種而不惜遭受宙斯的懲罰。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對人類作出的貢獻,我設計了一些教學細節,適時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訓練中加深對學生的體驗,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促進學生對普羅米修斯的品質的進一步感悟。

  一、發揮想象,填補課文空白。

  1.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沒有火,人類只好……

  2.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生活,他是怎樣想的?怎麼做的?

  3.自從有了火,人類就開始……

  4.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的僅僅是火嗎?還有什麼?***光明、健康、希望…***你認為普羅米修斯是一個怎樣的神?

  5.當普羅米修斯被宙斯鎖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時,火神來勸他,會說什麼?雅典娜女神來勸他,會說什麼?維納斯女神來勸他,說什麼呢?普羅米修斯是怎樣回答的?

  6.普羅米修斯被宙斯鎖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每天遭受著鷲鷹啄食肝臟的痛苦,但他還是沒有屈服,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說什麼呢?

  在這幾處句子的訓練中,學生的反應還是不錯的,每個人都能夠積極舉手發言,都能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而沒有抽到的同學,臉上都露出失望之情。通過這樣的語言訓練,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串聯起來了,對普羅米修斯的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感悟。反映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二、在讀中引導學生感悟文字,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自主是學習核心,感悟是個性化閱讀有效的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課文中普羅米修斯個性鮮明,主要是從他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本次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優秀品質。

  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注意到這些句子:“看到人類沒有火的悲慘情景,決心冒著生命危險,到太陽神阿波羅那裡去取火”一句,要讀出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決心。因為從一開始,他就已經看到了盜火的後果——冒生命危險,但他還是毅然決定去為人類盜火。每學習一段文字,都讓學生回到普羅米修斯的語言“為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中來,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他的“堅定”,感受他甘願為人類犧牲自己的決心。對於“儘管如此,普羅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採用師生接讀的形式感受普羅米修斯的不屈不撓,利用引讀“許多年來,普羅米修斯一直被鎖在那個可怕的懸崖上。”突出普羅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難。

  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感悟普羅米修斯,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對普羅米修斯的認識,學生的感受十分豐富,真正走進了文字,走進了人物內心。

  三、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相結合。

  曾經聽過竇桂梅老師說過,在語文課堂上應該有大語文的觀念。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激起他們開展課外閱讀的興趣,我想這樣才能體現“大語文觀”。因此,在課文的最後,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希臘神話》,並講了其中著名的特洛伊戰爭。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課本只是一種媒介、一座橋樑,教師就是要通過這種媒介、這座橋樑向學生開啟更廣闊的世界。

  當然,在這節課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教學設計環節之間不夠緊湊,過渡有時也不夠自然等,請各位老師指正。

  篇二

  今天,我在校內上了一節研討課,執教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三課《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上網查找了有關普羅米修斯的資料和閱讀希臘的一些神話故事。對於課文我更是爛熟於心,反覆讀了十幾遍,因為我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神話故事,如果老師自己都沒有被感動,又怎能感動得了學生呢?我還特地請教了精通課件製作的支教老師,針對性的設計了一些課件。當我信心百倍的走進課堂時,才發現自己的準備還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是對學生備得較少。過於關注預設的東西,當學生沒有按預設的思路走時,我心裡直髮緊,有點亂了陣腳的感覺。在精讀感悟課文時我以“普羅米修斯是一個什麼樣的神”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彙報交流時,沒想到學生一下子就從普羅米修斯被罰後所表現的堅強不屈說開去,要知道這一環節我可是用來唱壓軸戲的,用來漂亮收尾的。當時我在想:要不要把學生拉回來?但我轉念一想:課堂本來就應以學生為主體,應以學論教,順學而教。語文教學的生成性很強,這正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於是,我選擇了鎮定,努力地投入到教學中去。雖然,湯校長評價我最後的收尾很漂亮,但當時心慌的感覺已在宣告我的備課是欠缺的,我的應變能力是需要提高的,我的教學理念是需要提升的……

  其次在課件製作和操作上還需進一步學習。教學有預測,但又不能完全預測。在設計課件時,我只按著設計的教學思路進行出示,只消點選幾個鍵即可依次出現。沒想到學生竟打破我的佈局,我的緊張造成思維的混亂與呆滯,結果點選失靈時我就亂點,把原來的課件搞沒了。原來在結尾處我設計了“讚美英雄,昇華情感”的環節,我在網上下載了《奇蹟》輕音樂,舒緩悽美的薩克斯樂曲再配上老師的激情朗誦,《普羅米修斯讚歌》將起到渲染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結果,我只得賣力地展示自己的朗誦水平,沒能達到我的預期效果。還有最後我設計的作業超市,也是我動了一番腦筋的,卻由於我的操作失誤無法展示,只好重新設計。

  雖然我的謙虛而善良的同事們給了我很高的評價:“這是一堂無可挑剔的示範課”讓我為之汗顏;“和名師的課比起來差不多”和我相距甚遠;“精彩”是我前進的方向;“進步”是我堅定的信念。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許多的不足,還有許多許多的東西要學,只希望以後的努力能變“許多許多”為“一些一些”。

  篇三

  《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感人,語言準確,結構清楚。在課文中,非常注意人物的個性描寫,特別是主人公——普羅米修斯,他的機智、勇敢、堅強、極富同情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就談談在執教本課之後的一些感想。

  一、揭題匯入,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揭題後,我讓學生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我想以此設制懸念,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於是,學生馬上拿起課本,開始認真研讀課文,從整體上去把握人物的特點,瞭解文章的主旋律!

  二、讓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學生查閱了普羅米修斯、宙斯等神的資料,並做成了課件,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圖畫向同學們進行了彙報展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對這類作業非常喜歡。

  三、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彙報,滲透生本教育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在強調學生自主感悟的同時也需加強雙基的訓練。因為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等能力。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感悟普羅米修斯是個怎樣的神?我讓學生通過前置作業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找小組彙報,其他學生補充,質疑,解疑。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互動,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對普羅米修斯的認識,學生的感受十分豐富,真正走進了文字,走進了人物內心,理解了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為民造福的精神。同時我穿插安排了幾次語言文字的訓練,在這篇課文中有這樣兩個詞,一個是“決心”,一個是“決定”,課文後也有這兩個詞進行比較的練習,在教學中我就這樣進行處理:“他看到人類生活在寒冷與黑暗中,決心為人類盜取天火。”一句中的“決心”說明了什麼呢?學生通過讀文感悟到這個“決心”不僅說明普羅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類無火的痛苦,還說明了盜取天火併非簡單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難和麵對宙斯嚴厲懲罰的勇氣。而當宙斯得知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天火後,文章說宙斯決定狠很懲罰他,“決定”一詞說明對於主神宙斯來說:懲罰普羅米修斯只是一個“決定”就行了!另外人類用火後欣喜若狂的情景,進行合理想象的訓練,又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了普羅米修斯的勇敢與偉大,也更好地去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情感,使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有效,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相結合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的問題全部不剩的解決,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他們開展課外閱讀的興趣,我想這才能體現“大語文觀”。課本就是一座橋樑,如何在目標達成的基礎上,生成新的資源,生成新的目標,真正讓語文課堂走向開放,這是我設計教學尾聲時的思考。所以在本課的最後,我安排了學生課外閱讀:同學們,要想更多地瞭解關於普羅米修斯及赫剌克勒斯的情況,建議大家課後讀一讀《希臘神話故事》《羅馬神話故事》,它將會使你明白宙斯為何不肯給人類火種?最後宙斯又是如何甘心讓赫剌克勒斯將普羅米修斯救走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做到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相結合。希望能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去推開希臘神話寶庫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