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解析

  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公務員面試要怎麼備考,為了幫助大家做好面試準備,熟悉最新的社會熱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各位考生參考。

  廣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一***

  初入大學時,前來“祕授”大學經驗的師兄告訴我:大學前兩年務必要好好讀書,不要想著去做什麼實習,更彆著急賺錢,要跟社會保持一定距離。這位師兄現在已是小有名氣的青年學者。不過,同在剛上大學時,也有幾個籌劃創業的師兄找到我,向我面授“玄機”:大學是向社會的過渡階段,要多找實習機會,儘快適應社會,別做書呆子!這幾位前輩後來真把創業搞起來了,還成了當地青年“創業之星”。

  

  回想起來,兩種告誡各有道理,儘管我當時選擇了前者指引的道路,但我對大學時代就擁有出色實踐成果的同齡人,始終抱以尊重和欽佩。在大學時代,處理好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實習的關係並不容易。我見過不少同學,“眉毛鬍子一把抓”,一會兒在圖書館翻書,一會兒又在外面“闖蕩”,最後兩邊都沒做好。而且,不同專業、不同個體乃至不同層次的學校,讓實習與課堂學習的關係沒有標準模式。

  先說說專業問題。基礎性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大不相同。以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為例,其中既有偏理論的中文專業,也有偏實踐的新聞專業。我讀的是中文系,大學四年實習機會非常匱乏,絕大多數時間都用來讀書、課堂討論、寫論文了。這是因為本專業要求我們“坐而論道”。到了大三後期,學校才要求學生去實習,中文專業本身沒有實踐傾向,需要學生自己明確職業規劃——或師範教學方向,或新聞出版方向,或公務員、文祕方向,可謂五花八門。但新聞專業同學的實習、職業規劃之路就比我們清晰得多,他們在大一、大二時就會去報社、網站實習。

  某些偏理論專業的學生常對實習抱有偏見:你們雖然實踐多,可你們讀書少呀!雖然課外實踐分散了課堂學習的經歷,但是不同專業屬性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方向,應用型學科偏重實踐無可厚非,但理論性專業的學生如果荒廢了課堂學習,就失去了日後立足於社會的技能。

  偏重課堂學習還是課外實習,也要看個人的性格、興趣等因素。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端坐在書桌前研究學問,也有很多人對實習感到厭倦。

  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所在城市也影響學生實習。名校帶給學生的實習機會是普通學校無法企及的,很多普通學校的學生苦於實踐機會的匱乏。學校所在城市也會影響實習,優質實習機會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學生很難擁有理想的實習機會,除非利用假期甚至翹課到大城市租房實習。對偏重實習的應用型專業的學生而言,學校和城市因素牽制了他們的發展,反映出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比如,我在地方城市念新聞系的同學抱怨,平時只能在當地黨報實習,做些無意義的“打雜”。這個因素對基礎學科的同學影響相對較小,比如,地方院校中文系學生考研“逆襲”北京名校學生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實踐的關係並非是割裂的,要從個體需求、專業屬性和學校情況等因素綜合判斷。只要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大學成長之路,就應該堅定地走下去。

  廣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二***

  這些年,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科研成果重數量輕質量、考核評價急功近利等現象,幾乎是眾所周知,儘管飽受詬病,卻仍大行其道。近日,教育部終於對上述現象開刀,新印發的《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應該說,這是順應民意之舉。

  

  不過,指導意見只定了大方向。經驗表明,政策由上而下的傳導,有待細化和落實;長期形成的慣性和惰性,也不可小覷。比如8月初的科研經費管理鬆綁政策,曾讓一線科研人員歡呼,但時至今日,身在高校的筆者尚未感受到任何變化。因此,斷言“唯學歷唯職稱將成歷史”“教師考評變臉”或許為時過早。尤其是,政策落實尚有一些需要理順的關係。

  首先,高校教師考核制度的改革,不只是高校的內部事務,更與全國高校制度的整體改革息息相關。高校及學科的全國性評估,才是高校教師考核評估的真正指揮棒。如果前者重“量”輕“質”,卻單方面要求高校進行教師考核制度改革,很容易遭遇抵制。事實上,上半年剛結束的全國創“雙一流”學科評估,就頗多量化指標,對教師的海外經歷和海外發表論文也頗多強調。因此,新制度的落實,需要有頂層設計,還要做好不同評估體系的銜接和轉化工作。

  其次,重視教學是新制度的“亮點”,但既往經驗表明,細化執行不易。一方面,教學質量難以精確衡量,因而,難以在職稱評聘或崗位晉級考核中起到有效區分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可申請的科研專案經費層次來源較多,資金相對充裕,而教學方面的專案經費相對較少。而且,教學業績對學校或學科排名的貢獻相對間接,學校缺少克服困難的主動性。由此,如何通過制度進行有效激勵和約束,需要主管部門的智慧。

  再次,科研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同行評議機制,是國際慣例,在國內部分一流高校也有一些成功經驗,但要全面推廣,可以預見到會產生新的問題——如何克服中國人情社會打招呼、跑關係的痼疾。即便是現在,各級專案和職稱材料評審,各類學術評獎,乃至論文發表,均深受其擾。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同行評議”如何獨善其身?

  因此,改革高校教師考核制度離不開有效的外部監督和懲誡機制。如此,才能有效保障一線教師的利益,也才能對學校可能的不作為或不正之風進行獨立調查。

  當然,無論如何,“指導意見”已經向正確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至於能走多遠,就要看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