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茶文化的比較

  茶文化作為中韓文化交流關係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茶文化總體比較

  茶文化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是比較廣泛的,它固然以茶道為核心,但茶道畢竟只 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茶文化至少還要包括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民俗茶文 化等。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與茶道幾乎是同義語,茶文學、茶藝術等全部匯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學者稱日本茶道是“綜合文化體系”。

  在韓國茶文化中,茶道***茶禮***是主流,與日本相近。但韓國的茶文學發達於日 本,象崔致遠、李行、權近、李奎報、李崇仁、鄭夢周、李檣、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寫 許多漢文茶詩九茗茶文,而日本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寫有少量茶詩文,影響較小。

  在中國茶文化中,舉凡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如茶道、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 民俗茶文化均很發達。中國的茶館興於宋,普及於明清;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地方和少數民族茶俗文化;自唐代至今,有關茶事內容的繪畫、書法綿延不 絕;而茶文學更是蔚為大觀,各種文學體裁如詩、詞、曲、賦、銘、聯、小說、戲劇等應有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柳宗元、杜牧、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陸游、楊萬里、范成大這些中國的一流詩人均撰有茶詩茶詞佳作, 《水滸傳》、 《金瓶梅》、 《紅樓夢》、 《老殘遊記》等古典小說對飲茶、茶道、茶館、茶文化有精彩描述。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與茶文學是雙峰並峙,民俗茶文化是異彩紛呈,茶館則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獨特風景。

  論日本、韓國茶文化可以用日本茶道、韓國茶禮來代替,但論中國茶文化,只談茶 道***茶藝***是不夠的,至少不能忽略茶文學。

  ***二***儒,道,釋對茶文化影響比較

  東亞三國都屬於儒家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道、釋在三國茶文化中發揮著或輕或重的影響。

  在中國茶文化中,就儒道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而言,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儒家在社會人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藝術領 域,老莊道家影響更大。道家崇尚無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純樸、率真。 表現在茶文化中,不象日本、韓國那樣注重茶道的禮儀和形式。中國茶道崇尚自然、簡 樸,不拘禮法形式,任運自在,無拘無束,率性而為。

  在韓國茶文化中,儒道釋在其中的影響以儒家為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固然 在茶文化的傳播中,新羅、高麗的佛教徒發揮重要作用,但在韓國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 中,儒家,特別是以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宋明道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禮被普 遍接受,故而韓國的茶道又稱茶禮,儒家禮儀起主導作用,佛道次之。

  在日本茶文化中,儒道釋對茶文化的影響以佛教特別是禪宗為第一,道家第二,儒 家第三。日本茶文化的傳播者,主要是佛教徒,如最澄、空海、永忠、榮西、明惠上 人、南浦紹明,希玄道元、清拙正澄、村田珠光、隱元隆琦等。日本茶道以“禪茶一 味”為宗旨,借茶道悟禪道。

  在韓國茶文化中起較為重要作用、在日本茶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禪佛教,在中國茶文化中影響較小。中韓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響來說,中國茶文化主於道,韓國主於儒,日本主於佛,主於道,道法自然,故中國茶道注重茶的品飲藝術,即重茶藝;主於儒,儒尚禮儀,故韓國茶道注重禮儀,主於佛,故日本茶道歸宗於禪。

  中韓茶文化歷史

  據韓國古籍《三國史記》載: “前於新羅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時,已有茶”。《新羅本紀》雲“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於此盛焉”。善德女王屬三國時代***公元前18—935***末期人,故韓國飲茶習俗不會晚於七世紀中葉,至新羅時期興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國帶回茶種子,朝廷下詔種植於地理山開始,促成韓國本土茶葉發展及促進飲茶之風,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從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為韓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華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並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

  高麗時期***936-1392***,是韓國飲茶的全盛時期,貴族及僧侶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間飲茶風氣亦相當普遍。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全羅道28個茶區等共計35個茶產地。當時的名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露芽茶、腦原茶、香茶、蠟麵茶等。王室在智異山花開洞***今慶尚南道河東郡***設御茶園,面積廣達四、五十里,此即為俗稱的「花開茶所」,所產茶葉滋味柔美濃稠有如孺兒吸吮的乳汁,所以稱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麗之後,強調倫理儒學,提倡朱子之學,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於是茶荒廃、茶道中衰。到了朝鮮末期,丁若鏞、草衣禪師、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飲茶、種茶、著書及將茶與藝文結合,頻臨廃絕的茶道才再度興盛起來。

  日俄戰爭後,日本在韓國除拓展茶產業外,並在1940年代以梨花、淑明女子專門學校為始,全國47所高等女校設定日本式茶道課程。日據時期結束後,這些日式茶道轉變為韓國式,茶道界除在日常飲茶外,也積極從三國以來的茶道典籍中找出自己茶道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