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比較

  當代西方文化不斷湧入華夏文明,中國的茶文化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咖啡文化的衝擊和挑戰。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茶文化之歷史與咖啡文化之歷史

  自神農氏嘗百草得茶以後,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開始飲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在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而魏晉南北朝,茶立足於長江領域同時向北方普及,飲茶之風擴散開來。隋唐時代,全民普遍飲茶,茶業昌盛,出現了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此時也產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宋初明末,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鬥茶、貢茶和賜茶流行於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發展,戲曲、曲藝都進入茶館表演。清朝茶葉在對外貿易中始終處於出超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在茶的各種活動中不斷充實、豐富和發展了茶文化。

  比較而言,直到約公元1000年,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滾水中煎煮。葉門在15世紀左右開始種植咖啡。威尼斯商人於1615年首次將咖啡帶入了歐洲。到1683年,歐洲首家咖啡屋在威尼斯開張,最著名的還要數1720年在聖馬可廣場開張的佛羅倫咖啡館。荷蘭人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在印度的馬拉巴種植咖啡,又在1699年將咖啡帶到了現在印尼的爪哇。咖啡進入美洲是1668年,它作為一種時髦飲品風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緊跟其後,分別在紐約、費城、波士頓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現。咖啡在1884年進入中國臺灣。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遠比西方咖啡文化歷史悠久。

  2茶文化之中庸與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方,面向大海,地域廣闊,物產豐饒。中國文化生長於一個既相對封閉又十分廣闊的地理空間,文化傳統受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地理環境、農業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即“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所決定。千百年來,中國社會佔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首當其衝是以小農經濟為背景的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其特點是“中庸”、“守常”、“平衡”、“對稱”。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國茶文化。茶生於山林中,承甘露滋潤,其味苦中帶甘,飲之可令人心靈澄明,心境平和,頭腦清醒,茶的這些特性與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茶為清潔之物,通過飲茶可以自省、省人,也可以養廉,賦予茶以清廉、高潔的品性。儒家學說認為通過飲茶可以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協調人際關係,促進和諧。儒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茶文化中從採茶、製茶、煮茶、點茶、泡茶、品飲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動中無一不是滲透著和的思想。在泡茶時,“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待客時“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飲茶時“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環境與心境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這些都體現了儒家中庸、明論、謙和以及儉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發展於相對開放的地理環境,而且沒有具備像中國那樣的可以始終左右整個文化動向的典型的農業區域。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是古希臘、羅馬,地中海北岸的島嶼和半島,海島文化不是靠農業,而是靠充滿競爭的經商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海洋地理環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動。他們有獨立不羈的人格、開拓精神和交易觀念。西方諸國是在征戰、競爭、奮鬥中生存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力畸形發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後行”,必須當機立斷作出判斷和行動來。歐洲各國的國土比較窄小,無法形成像古代中國那種自給自足的長期閉關鎖國的自然經濟條件,國界的變遷,民族的遷徙,古老習俗、神話和民間傳說的一致性,為它們之間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來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造成了文化的開放精神。

  西方哲人把理性作為人區別於禽獸的一個根本性的標誌,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調,西方文化是理性主義文化,這種文化旨在自我意識中構建一種抽象的理念世界,以那些抽象的主觀規律作為世界的本質,進而達到對世界的理性異化。這也體現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沖泡從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溫比例都有嚴格的要求,沖泡出來香味馥郁,口味濃厚。如新鮮的水經過煮沸後,會含有適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咖啡的香味,但持續讓水沸騰會令二氧化碳素蒸發減少,所以最佳的水溫是95℃,水溫太低會使咖啡味道無法完全釋出,水溫太高會讓咖啡成分變質,過多與不及都不好。又如一人份的咖啡淡的為8克,濃的為12克,水為120cc。這些都體現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義。

  3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與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學說。道家認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應適應自然,主動認識規律,這樣人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茶產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華,承豐壤之雨露,正蘊含道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神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的文人士大夫雖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時,道家的淡泊名利,迴歸自然的思想就會影響他們,故而他們普遍遵循的一種處世模式即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文人們以茶詩來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蘇東坡的《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末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通過茶這種飲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西方文化主張天人相分,二者是對立的關係。人要生存就必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西方人崇尚個體主義,在思想上集中體現在它的人道主義的傳統上,在行動上集中體現在自由競爭上,突出表現為對個人的人格、價值、尊嚴等多方面的肯定,對人的個體獨立性的尊重與倡導。西方哲學則追求對自然的認識,對萬事萬物發展規律的把握。為了征服自然,則以實證和嚴密的思辨手段,明確區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達到對自然本體的認識。歷史上最早食用咖啡的阿拉伯雖然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卻禁止任何咖啡種子出口。1616年荷蘭人終於將成活的咖啡樹和種子偷運到了荷蘭,在瞭解了咖啡生長的客觀過程後,開始營造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氣候,適合咖啡生長的人造溫室,進行培植併成功。

  4茶文化之禪宗與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禪宗修行的內容,分為戒、定、慧三種。所謂定與慧,就是要求僧侶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心無雜念,以此來體悟大道。由於長時間坐禪容易產生疲勞,不少僧侶為打瞌睡而煩惱,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藥理功能,因此茶與佛教的結緣,最早的契機可能是茶的解睡功能。隨後,佛教僧侶對茶有了進一步認識,他們發現茶味苦中微甜,茶湯清淡潔淨,適合佛教提倡的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加上飲茶有助於參禪悟道,於是佛教對茶的認識從物質層面又上升到精神層面。我國曆史上的許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種植、採摘並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頂茶”,就產在四川雅安,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是我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樹,因其品質特優而被列為貢茶之一。佛教寺院不僅種植茶樹,茶事也成為佛寺日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的名寺大廟裡,都設有茶堂或茶室,還有“茶鼓”和“茶頭”。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還起到融洽寺內僧眾關係,使僧眾之間的感情聯絡得更加緊密。此外在佛的聖誕日,專人以茶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

  根據基督教世界流傳的說法,在北非的伊索比亞的加法Kaffa地區,有一名叫科迪Kaldi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發現羊群在蹦蹦跳跳,異常活躍,他仔細一看,發現它們在吃地上的紅果實。他估計,是這些紅果實使得羊如此興奮。於是,他帶著紅果實去找鄰近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聽了牧羊人的話,好奇心驟起,於是把數顆紅果實往嘴裡送,不一會兒,神父也變得生龍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彌撒前都會吃下幾顆紅果實,後來命名其為加法果,就是流傳至今的咖啡果了。由此可見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於提神。

  咖啡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聯絡

  咖啡發現之初,乃用於修道院修士提神,治病之用,經中世紀上千年的發展,咖啡已溶入西方各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其初也用於修行,茶道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咖啡有三種特質:苦、酸、甘。依其特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不酸不苦、香醇芬芳的咖啡,巴西聖多士咖啡、牙買加咖啡、藍山咖啡。猶如杭州龍井、洞庭碧螺春香馥若蘭,齒間流芳,回味無窮。個性似中國中庸思想,即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性甘苦,沒有柔和的酸味,卻有苦味的咖啡,曼特寧、義大利咖啡Espresso。猶如雲南普洱茶濃強且富於刺激性。個性似中國法家思想中的銳意進取,重法勢術。

  酸中還帶有香醇回甘餘味的咖啡,摩卡、哥倫比亞。猶如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回味濃醇鮮爽。個性似中國陰陽易經思想中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咖啡豆,依其特質按比例調製的綜合咖啡, 似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強調統一之中的差異、和諧之中的多樣,在尋求一致的同時包容個體的差異,最終達到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

  當然,咖啡文化與中國茶文化亦有不同之處。比如法國人對咖啡的評價是:濃黑如惡魔、滾燙如地獄、清純似天使、甜蜜象愛情。而茶則適應了中國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

  在這世界思想文化大交溶的時代,我們必然會嘗試更多的不同的事物,就如品嚐咖啡一樣。或者說,咖啡也在不斷的溶入我們中國的文化中。